你曾经有没有感到有人正在注视着你?
比如,组会上正在玩手机的你,感受到被注视,抬头就看到大老板冷冷的目光;又比如和暧昧对象一起约会去看电影时,感受到坐在侧边的他或者她时不时的打量?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他人眼神中穿越空间的能量,并回之以同样的注视,或者选择移开。
而有关人类对于眼神的理解,一直以来也是个有趣的事情,比如当男生看到女生看自己打篮球的时候。
眼神是交流的重要元素,是无声的语言,不需要任何话语任何手势,一个眼神,万种风情在其中。无数的艺术作品也都在眼神上大做文章,朱茵眨眼、张敏回眸、一眼万年......
说到人类对视觉的理解,可是一个漫长且悠久的历程。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对视觉进行探讨,那时的主流观点是“视觉的发射论”(extramission),即视觉的产生是由眼睛向外发出的射线,是由内向外而生的一种力。
虽然这样一种理解现在看起来有些滑稽,但其实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对视觉的普遍理解,通常也是小孩子们最初对视觉的理解。
此后,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渐渐的人们从“视觉的发射论”转向了“视觉的入射论”(intromission),即视觉是由光进入人的眼睛再经过反射形成的。
随着“入射论”的提出,人类有关视觉是如何产生的逐渐达成共识。
然而以上只是人类关于视觉是如何形成的探讨,而有关眼神中包含着哪些信息的探讨还在继续。眼神真的会包含如此多的信息吗?人类又是如何理解和加工眼神的呢?
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精巧的研究发现发现,人类会赋予“眼神”以物理属性。这意味着,人类将“眼神”加工成从眼睛里发出的一种电波。通过这样浅显的直觉式理解,人类实现迅速且有效率的加工并理解他人的“眼神”。
更加有趣的是,这样的认知加工甚至并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换句话说,即使人们否认自己会把“眼神”视作“力”,当人们加工“眼神”时仍会无意识的将其当成一种“力”。
为了说明这一点,研究者们进行了“阿凡达Kevin”的目光实验。
研究者们的实验开展基于一个假设,当物体被盯着时,人们会认为在物体上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盯着物体的这道“目光”。
在实验中,被试们被要求通过按键(“F”键向左倾斜,“J”键向右倾斜)调整一个立于桌子上的圆筒的倾斜程度,使之刚好达到可能会倾翻的角度,同时在圆筒的一侧粘贴一张人脸海报(命名为Avatar Kevin)(如下图)。
实验设置多种条件,在其中一半的trial中Kevin的眼睛是睁开的,而在剩下一半的trial中Kevin的眼睛是被遮住的。
研究结果发现,被试们调整的角度大小取决于Kevin的眼睛是否被遮挡住。
当Kevin的眼神紧紧盯着圆筒时,被试调整圆筒最终的倾斜角度要显著大于当Kevin的眼睛被遮挡的时候。
这意味着,当Kevin看向圆筒的时候,被试会将其眼神看作一个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因此会采取更大的角度以平衡掉这个“力”的影响。
相似的,在第二个实验中,被试依旧被呈现有两种设置的Kevin图片,一张中Kevin紧盯着圆筒,另外一张中的Kevin则是看向相反的方向。
被试们被要求调整圆筒的倾斜角度。依旧是当Kevin盯着管子的时候,被试们的调整角度会大。
第三个实验中,Kevin要么是盯着圆筒,要么是越过圆筒盯着后面的墙。这一次的结果与前两个实验也完全相同,当Kevin盯着管子的时候,被试会调整出更大的角度以平衡掉“眼神”所产生的力。
使这个实验更有趣的是,被试们都是事先经过筛查的。
相信“视觉发射论”的个体被排除在外,只有相信“视觉入射论”,即否认人眼会发出射线、产生物理力的个体被选择参与实验。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验结果依旧发现:被试会直觉性的将眼神加工成一种力,也就是说,人类有一条无意识自主的认知加工通路用以加工视觉。
多少个世纪,眼神的力量都在故事神话中、文学影视、艺术作品被加工探讨。
它可以是黛玉的微微一瞥,万千柔情化在目光中;它可以是霸王别姬里菊仙自尽前的空洞绝望;它可以是X战警里的镭射眼变种人的超能力;它可以是美杜莎的诅咒之眼,对视一眼就变成石头……
关于眼神有太多可说的部分,如果你喜欢本篇内容就点一个在看和赞吧。给你一个眼神~自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