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强调,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消息一出,全国哗然,民众的普遍反应是这样的:
二胎都不敢生,谁还愿意生三胎?
更有年轻人直接晒出态度:我躺平,你们加油!
我国生育政策,随时代需要而调整。
期初提倡独生子女,控制人口增长时,很多人宁愿被处罚,也要躲着生。
后来,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后,生育率不升反降,其中一胎生育率远远低于二胎生育率。
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是不愿意生孩子的。
那么,这次三胎政策放开后,生育率会提高吗?
拭目以待。
放开三胎政策,感觉这是当前社会环境下的一种无奈之举。
没把适龄婚育者生育第一胎的期望放在首位,而打愿意生育第三胎孩子的父母主意,实属有苦难言。
这个难言之隐,可以从两个社会现象一窥端倪。
这两个社会现象是:“内卷”和“躺平”。
01
如果资源够分配,
谁喜欢内卷?
内卷是网络流行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他的解释是: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通俗点来讲,内卷指不能从外部获取更多资源,只有通过竞争,减少别人的利益,不断地内耗,最后大家得到的还是和之前一样的恶性循环。
就拿计划生育前的中国来说,人口是红利,利于农业、手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
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增量过大,劳动力过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只有不断降低自我价值,为某个圈层或行业服务。
联系到当前,激流勇进中被裹挟着的人,他们拼时间,拼精力,拼体力,拼耐力,拼智力,拼命地想不被人碾压。
拼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有的人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还是和之前一样没进展,拼不动了,干脆找个安静的地方躺着不动。
02
如果奋起有希望,
谁愿意躺平?
“躺平”是指年轻人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育不消费,维系生存最低标准的一种生活方式。
最早灵感来源于网友“好心的旅行家”,他在两年无工作期间,把生活开销控制在每月200元内,有钱时就在出租屋内躺玩,没钱时去横店当个群众演员演躺尸赚点钱。
他的这种生活状态让很多疲于奔命的年轻人羡慕不已,并开始追随。
“躺平主义”有点类似于“Fire运动”,只不过,后者是先挣够了维持一年最低生活费的25倍,再安心地躺平。
“躺平一族”的出现,对“爱拼才会赢”的几代人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冲击,许多人批判他们懒惰,没有进取精神。
于是,“躺平一族”被误解的愤怒油然而生,他们反驳批评他们的人是权力资本的持有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设身处地想一想,大凡他们的人生有一丁点突围的希望,估计谁也不想过这种无趣的”躺平”生活。
社会大环境催生了“躺平主义”和”Fire运动”的流行,是可喜可贺,还是可叹可悲?
03
人口发展,
离不开心理意愿
“躺平”是继“内卷”发展出来的不抵抗策略,类似于顺其自然、臣服之类的意思。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方法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我们知道强迫症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内卷”让人产生的也是严重的焦虑感。
按这个思路,用“躺平”对治“内卷”,可以说能缓解个人焦虑、群体焦虑乃至时代焦虑。
政策刺激是开闸放水,倘若死水一潭,即使口子开得再大,也没有流量。
在二孩的基础上放开三胎,是在存量中找增量,相当于掘枯井。
要有源头活水来,把原有的死水枯水搅动起来,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这就关系到如何防止各种内卷,让“躺平一族”有序有力地参与进来。
低欲望是高欲望无法企及后的结果,中国历史沧桑,如一个人的家族创伤太多一样,为了快速绝地反弹,一直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考虑长期均衡发展。
这次出台的生育政策,提出要以配套支持措施,保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但估计短期内解决根本问题有困难,无法让“内卷”引起的“躺平”一族生出主动意愿结婚生子。
只好出此一策,放开三胎。
04
走出内卷,
不必要完全“躺平”
内卷是时代发展不平衡下的产物,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让一部分人冲在了时代的前面,留下大部分人争先恐后地追随。
这就像跑一段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追了很远很远的路程后,发现自己的名次并没有进步,于是放弃了无意义的损耗。
有一类“躺平”者是遵循森田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过着极简生活,比如挣够一家人最低生活开销,提前退休的一类人。
另一部分人,过的是老子的“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的生活,只保证自己能活着,有钱时啥也不做,没钱了再去挣点基本生活费。
某种程度上来说,”躺平”是走出”内卷”的被动理智化和合理化。
在事实面前,我清楚地明白了,无论如何努力,也跟不上大势的步伐和节奏,恶性竞争只会让我感觉更累,我不想做无用功了,要慢下来,停下来。
不是我不想拼搏,是发现拼搏没有啥用。
这样的理智化和合理化,哪怕是被动的,但对于缓解进入“内卷”焦虑的人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它可谓是对高欲望耗竭能量的艰难觉醒。
从个人层面看,如果降低物欲,所需金钱能保证基本生活需要,房子车子可以不买,保持极简生活就够了,没问题。
这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是心智化的发展。
但刺激不了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
社会支持层面,安得广厦千万间,恶意竞争怎掐断,是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让更多的年轻人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方能让他们感觉到,添丁进口不是在制造更多的不安全系数。
最重要的议题,是作为每一个社会人,要有共同意识并行动起来,把“我”变成“我们”,让大家都有生存空间,自己才不会被迫内卷。
我们可以学学”Fire运动”践行者,适当降低物欲,资源还是够的。
那时候,可能不需要完全“躺平”,偶尔“优哥躺”一下,再站起来,为所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