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官网

心理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自助 > 心理百科

断舍离,选择还是顺应?

发布日期:2021-04-01    作者:jhart_009     来源:     点击:

从日本一位全职主妇内务整理的收纳技巧,到中国流行思潮的一次地震。

《断舍离》带给人们的震动并不仅限于原有的整理家务使生活精简,从而缓解压力,而是因为它重新让国人认识到思维上“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的深层次可能。

断舍离,这一删繁就简的基本性,可以通过许多学科得以引发与升华。此处,我们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剖析。心理学不是哲学,因而我们关注的核心不是物质与精神在这一意义上现实性,而是我们是否表里如一,是否能够在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找到平衡点。

纷繁世界有无数的诱惑与幻象,我们越深入其间,越容易迷失于其间,物欲缠绕,情爱纷争,之所以如此,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我们的生理机制。

随着更多高科技应用于实验前沿,人类对自身了解也就越加深入.从目前核磁共震(MRI)成像的阶段性成果,已然可以证实,人的反应与决定是在理智脑与情绪脑的双重作用下,其中理智脑的左右脑机制主管逻辑,想象,肩负着复杂的逻辑运算与统筹计划,而情绪脑则是人应激反应时情感体现。

我们曾经自以为是的掌控感也许只是种假象,因为大脑并不是严格按照我们所认定的正确或错误而动作,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应对方式——大脑总是在寻找最节省能量的方式而运作,而我们的情绪反应依然会依从原始的本能,因此,在假想/假设与事实之间,人们就都面临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自我接纳。

断舍离的心理学意义,也正是外界与自我接纳的相吸相斥和自我接纳的权衡下产生的。花花世界,众生百态,是混浊于世,还是独省已身,是人云亦云,还是另辟蹊径,随时随处,我们都需要做出选择。

很多事物,由于我们自身认知的局限或情绪的干扰,而使事情无取舍性地继续......或是出于情绪不愿意做出决定,或是因为无法判断得失而迟迟做不出决定,还有些仅仅因为惰性而将其无限隔,因而导致累积拖压成为常态,断舍离也就因此成为了一种刚需。

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累积与丢弃间的时时博弈。

我们需要去伪存真,毫无犹豫地丢掉假冒伪劣产品;放弃那些之前奉为神迹,而今看来错漏百出的观点;识别那些虚情假义的"伪朋友",而将更多的精力去善待真诚表里如一,真诚以待的同路人。

这个过程说来容易做来难,我们的大脑对于好奇有着天然的趋向,而对于鉴别真伪所需要的细致,长久有着自然的反感。

原因如上所说,这些是需要能量的,因而每一次去伪存真,都是人需要主动调动自身能量的行为,而如果想将其化为习惯,更需要耐心与坚持,也就是更多的能量,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囤积癖"出现。

值得庆幸的是,一旦去伪存真的行为被大脑默认,就进入自动化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原因同上,因为自动化才是最省能量的,这也就是《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等养成类书籍所宣称的,我们需要训化大脑,越早越好。

与此类似的是去浮华而见真实,我们都需要被认同甚至被追随.成为行业大咖,业内翘楚是成功常见的定义,而被掌声与鲜花包围,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的焦点,会是无数人为之疯狂的目标。

但生活的真相从来都是令人无语的,就如同尘嚣甚上的早教热,它承载的是中国世代相传的光宗耀祖的美好梦想,但随着岁月渐长,大多数的父母不得不接受,我们起于微末,终将平凡的真相。

承认现实,接纳自我对于卖血供孩子念书,却让孩子沉迷于游戏的父母而言,不容易,对于贷款供孩子上兴趣班的父母不容易,对于将大半身家,半生精力给予孩子的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同样不容易。

在这里,最大的障碍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知道。

“盗梦空间”中之所以有人宁愿不吃饭,也要保持在机器中终老,那是因为他们真的是靠梦想来维持生命.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我们的本能,情绪脑。

情绪来源于人类的生存本能,在有危机时,我们会莫明其妙地恐惧,这正是我们的情绪在提醒我们。

可凡事必然是要一分为二的,好逸恶劳,贪婪,惰性,这些也是情绪脑在运作的结果。因而当我们被情绪所主宰时,就会作出宁愿长醉不愿醒,也要长卧美人膝的本能取舍。

生活本身就是不间断的状况百出,不出意外的突然而至,无以言表的不知终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有你不愿意面对,不想承认与不敢去触碰的。

之所以会出现房间因被旧物塞满,人无处立足的新闻,那是因为无法与时俱进的人,只有生活在昔日回忆和自己苦苦维持的假象中,才能获得安全感。

清理房间?这种取舍的痛苦,与割裂自我不相上下。正因于此,情绪管理一直是心理学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它是自我接纳与自我矫正中的不可逾越的山峰。而我们此处所讨论的“断舍离”正是这一处自我矛盾在精神生活中的体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越是崇高的越会低调,过程越是艰难的结果反而越是简单,这正应合了返朴归真,大道至简。最完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最精致往往是最自然的。

毕加索晚年回应,他一生都在向孩童学习如何绘画。当然不是说他也在涂鸦,而是在审美一境上,尚未被花花世界弄迷了眼的心,才能够找到最本质,也是最能打动人心之处。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感知到回归自我,深度接纳的重要性.不执著于物欲,轻生活,简式生存等理念被接受,工作中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事有轻重缓急,人有亲疏远近,不分重点一视同仁,就是完全失焦.不经筛选,全盘接纳,就是无视。

珍惜最重要的,轻装前行。

上一篇:什么是延迟满足?如何理解认知-情感性格系统?

下一篇:真的存在一种“犯罪人格”,让他们为祸人间吗?

友情链接 / Lkink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by williamhill官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微信图片微信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