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政: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和治疗精神分析专业委员。她和心理治疗师李孟潮、徐钧、薛伟一起,自发组建了一个督导小组,通常每个月会有两次沟通。
《心理月刊》:现代人似乎越来越重视友谊了,不像父母辈,人际关系以家庭为主。
邹政:是的,这跟整个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有关。原有的大家庭解体了,大多是三口之家为主的小家庭模式。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小家庭搬迁,彼此之间的联结又少很多。现在大家都住在漂亮的商品房里,可是与邻人的关系却比较疏远。人与人之间是需要联结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去寻找这样的联结。
这种联结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基于生存的需要,是社会化的需要,是追求满足的需要,没有人可以超越人类互相联系的需要。我们需要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需要归属感,感觉自己不是孤独的。我们都知道人生下来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养育者),长大成人以后不再需要那么紧密地和父母在一起,开始寻找其他亲密关系。友谊就是这样一种会带来归属感的关系。人们需要找到一个彼此的追求比较一致、比较亲近的人或团体,建立一些共同的东西。
现在很多人在说孤独,尤其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
他们确实蛮孤独的。原来的人都有兄弟姊妹,他们没有,也因此没有机会去学习与朋友如何相处。同时,现在也是强调自我独立的年代。一旦强调自我和独立,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孤独就自然伴随而来。其实,孤独是人本身就具有的,成长、独立的过程,就会伴随孤独。原先这种孤独感不明显,是因为我们和父母、家庭的联结比较紧密。新一代强调自我,想要独立,但他们同时又常常感觉被父母控制——控制其实也是一种亲密——他们要挣扎出来,就要面临孤独的处境。
你要独立,就要承担这种孤独。然而父母这方面的经验往往不太多,他们无法完全从父母那儿获得,就需要从身边的人中获得,在寻求独立和消除孤独感的过程中寻找同伴。
所以,友谊是孤独的一味解药?
对。但是我想友谊当中可能也需要区分,所谓真正的友谊和非真正的友谊。非真正的友谊,可能是一种依赖关系——因为自己不太独立,就把对方理想化。不独立的人不会有真正深入的关系,也很难具有真正的友谊。
真正的友谊是一种很深的关系,需要经过初级阶段——有依赖,也会有冲突,有竞争——然后彼此之间找到一个更合适的位置。你觉得他/她跟你是有关系的,你们是相似的,又不是完全依附于对方,或渴望完全从他/她那里得到一种证明、印证;你们互为对手,又能互相欣赏;彼此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也愿意保持这种关系。这种关系最后就会变得相对比较稳定,也比较深厚,会给我们一种亲密感。
如果没能摆脱对友谊的理想化,会怎么样?
有很多人觉得“我的朋友骗了我”、“真没想到,这个人是这样”,或者说“我付出了多少,我怎么没有得到这样的回报”……这都是因为理想化而导致的失望。他/她太把对方当作自己需要的人,而不是把对方当作对方自己。他/她可能会想象对方应该像个哥哥/姐姐一样全然地接受自己、对自己好,有想象中的强烈特点,比如极度坚强、聪明、有智慧、可以帮助自己……他/她不能把对方看作独立的人看待,因为他/她还不是个独立的人。当然,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总是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
为什么建立真正的友谊一定要经过冲突和竞争?
如果两个人都希望与对方建立更深的关系,就必须经历冲突和竞争的考验。每个人心里都有证明自己的愿望,竞争一定会存在,特别是在同性友谊中,竞争是一个基调——因为他们那么相似,需要也类似。这种关系很有意思。他/她一方面因为欣赏对方才愿意把对方当作朋友,另一方面也要想战胜对方。在内心,他/她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完善的,所以友谊也是一种参照,往往会找跟自己相当的人发展友谊。这种竞争对双方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大家像练武功一样,越走越高。
比如在依赖与被依赖的友谊关系中,如果依赖者慢慢长大了,他们也会相互比较,产生竞争,就不再是依赖关系。这对被依赖者来说也是成长的机会——他/她需要去面对,重新调整自己,能够容受这种竞争——当一个人成长了,就能够接受竞争。经过竞争,大家还是能继续往前,关系就更深入。
友谊和伴侣关系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两种关系都能带来亲密感和归属感,又不完全一样。在我看来,友谊更多地存在于同性之间,因为异性之间没有那么强的竞争,很难保持一种有张力、有距离的状态,很容易走向更亲密的关系。亲密关系(伴侣关系)比友谊更强烈,但是,即使是很好的亲密关系也无法完全满足我们各个层次的需要,而友谊可以在不同层面作为补充。爱情要求比较专一,但是友谊就可以比较多样性。
信息时代,我们的人际交往密度大大增加。网络能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友谊吗?还是相反?
这么多人加入网络社交,可能正反映了人类的共同愿望:想要建立一种关系。可是这里面有利有弊。看起来有很多朋友,但是当你安静下来去想,到底哪些人可以很深入地分享一些东西?网络交流可以消除一部分浅层孤独感,但是你会觉得有些很深的地方是不满足的。
现在我们有短信、飞信、MSN……这让我们互相联系非常方便,可就是因为方便,反而把关系当中那种微妙的情感传递阻隔掉了——原来我们会去观察,去揣摩,现在好像只要发个消息“我喜欢你,我想要跟你怎么样”似乎就可以完成了。其实人和人之间只有经过比较深入的互动以后,才会更加亲密。在网上你也可以畅所欲言,但是因为隔着一层,其实是带有很多自己想象的成分,而不是面对那个真实的人。这甚至可能会让我们面对真实的人时感到害怕,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有了网络交往以后反而与人的真实关系疏远了。
相类似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
类似的,或者对方身上有些你不具有的特点的,都比较容易成为朋友。面对类似的朋友,你会觉得这个人跟你气场很相似。面对拥有不同特质的、可以做你根本想像不到的事情的人,比较容易成为朋友。面对这样的朋友,会让我们感觉自我的弹性变得很大,感到比较自由——好像我们通过和对方做朋友,也可以做到似的,这就是最初的依赖关系。真正的友谊总是从依赖开始的。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人,再独立的人也是有这部分需要的。
在同事等可能涉及利益的关系中,是否可能发展出真正的友谊?
从理想的角度看是可以的,但相对困难一些,这需要两个人都能够耐受那种竞争。这需要双方都有一定的容纳性,都会有相同的意愿和尊重对方的感觉。比较坦荡的竞争,对友谊会更好。
有些友谊早期是需要相互依存的,比如很多男人喜欢和可靠的朋友共创事业。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都长大了,往往就需要分开。这种分开不一定就是友谊的断裂。大家可能会成为工作中对手,但是心里对对方都很明白,很接纳,彼此欣赏,这种友谊还是可以继续的。
就像有些影视剧里的桥段:对手之间惺惺相惜?
对,就是两个人能够在比较远的地方相互欣赏。从某种程度来说,朋友和敌人、对手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一起吃饭、做事,是友谊的一种形式;成为竞争对手,只是换了另一种形式。
欣赏对手也是需要力量的,需要他/她在心里对自己的一些地方很确定,才不会因为对方的好而担心自己被吞没。嫉妒这种情绪蛮复杂的,里面有羡慕的成分,也可能会有欣赏的成分——能够容纳好的感觉,也能容纳不舒服的感觉时,这个人可能就比较成熟一点。
您拥有一个比较紧密的4人督导小组的关系,您认为这是真正的友谊吗?
我们因为彼此之间一些感受比较相似,所以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始纯粹是专业学习、理论探讨,时间比较久以后,彼此之间会有一些联结。大家可以分享最宝贵的经验,彼此给予一些确认和支持,彼此鼓励,当然有时候也会有质疑,这是一个相伴成长的过程。我想,比较好的友谊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真诚并保持分寸。”
高凌,广告总监 王芳,客户经理 友龄11年
高凌:一开始我是她老板的朋友,2000年有一天,我去找她的老板,正好赶上她要把一个公司的菲林从北京寄到上海,转天必须寄到,特别着急。她的老板就问我能不能帮她把菲林带到上海。于是我就在和她一句话都没说过的情况下凑上去,说:“我去上海出差,帮你把菲林带过去吧。”弄得她现在还跟我玩笑说:“当初你帮我不是别有用心吧?”
成为朋友后,的确对工作有好处:她信赖我的人,也信赖我服务的公司,沟通起来特别顺畅。这是一个好的结果,但它并不是目的。好多人都觉得工作伙伴很微妙,比较难处,成为朋友就更困难了。我想如果交朋友的时候抱着“她会对我工作有帮助”的心态,刻意去做些什么,别人一定会觉察到。我们俩从认识到熟悉起来,用了两三年的时间,然后慢慢会有固定的小圈子聚会,直到成为特别好的朋友,分享每一个重要的时刻,每年过生日也一定会为对方庆祝。我们的朋友关系是凌驾在工作之上的。在这11年里,我们经历过没有工作关系,有工作关系,我以为自己会出国定居,到回国又有工作关系。如果单纯为工作,也成为不了朋友了。
我们之间的交流特别有意思,我经常出差,好多时候约见面,不是我要改时间,就是我干脆去不成。所以我一到场,就得挨骂。可是那种挨骂还挺温暖,因为我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心疼,大家在嘻嘻哈哈被骂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温暖。唯一一次肉麻可能就是在我出国的前一天,她们给我送行。当时谁也不提这事儿,都乐乐呵呵的。然后她抱了我一下,抱完她就一个人伤感去了。
有的人会对好朋友说“咱俩是好朋友,你无论如何都要帮助我”这种话。我们俩要也是这种人,那就麻烦了。但是很幸运的,我们俩都很看重分寸,而且正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不会在工作上为难彼此,向对方提无理要求。其实我觉得任何类型的关系都要为对方着想,才能长久。如果有什么“大招”,那就是真诚以及保持分寸,即使是对最亲密的人,也该如此。
“她们身上有跟我不一样的、又让我非常欣赏的东西。”
薛畅,31岁,心理咨询师,北京闻心思语咨询中心负责人,其好友宫学萍和高璇都是该中心咨询师。她和宫学萍友龄4年,和高璇、魏雪漫友龄不到1年。
2010年5月底,我跟合作伙伴、曾经非常好的朋友出现了状况,因为利益方面的一些误解,最后全爆发了。
我们在一起很多年,感情很深,也非常相近,这是我们决定合作的基本点,但是我们太相似了,最后产生了某种自恋式的幻想——只有我们俩是最好的、最匹配的,甚至是合而为一的。我会觉得:当我这样对待她的时候,她应该能够明白,也应该像我对待她一样的对待我。我到现在都很难说清楚,我们到底为什么会变成那样。我觉得我是很努力地希望让她能体会到我对她的真诚,但是结果却是产生了很多误会。
可能我们有角色的混乱。她不吃早餐,我就会每天给她买好早餐,做诸如此类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一种家人般的关怀,但是我忽略了我们还是合作伙伴。角色太复杂时,我做什么事都有可能被误解。
这份关系要解体的时候,我是很痛苦的。在我最黑暗的状态中,最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老宫(宫学萍)的陪伴给了我很大的力量。那段过程,把我们俩的友谊给固定下来。
我老是跟她说“你是我的精神领袖”。我们俩是很不一样的人,我偏重感性,而她很理性。她给我的,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点。那段时间,我发现她身上有这么多跟我不一样的、又让我非常欣赏的东西,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我开始接纳一些和我性格不太一样的人进入我们的团队——如果看事情的角度太一样,可能又会陷入“我们才是最好的”自恋幻想,就不会有新鲜的东西进来;只有更开放,才能以健康的状态往前发展。这之后,我也开始清晰地意识到周围的人为什么会吸引我,会有意无意观察别人好的地方,又陆续结识很多新朋友。这些新朋友虽然关系建立时间并不长,但是我们的状态就像是认识很多年的朋友?一?样。
高璇比我大,是正统的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心理学、哲学、艺术史博士,非常有才华,而且又非常可爱。我们俩的性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一次,我在她的博客上看到她博士毕业时拍的照片,那是在我梦里出现过的场景。我特别羡慕她,也发自内心地欣赏她。
2010年10月左右,我认识了想跟我们学Galli心理剧的音乐剧演员雪漫。她经历丰富,却仍然很纯净,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她会很自然地关照到别人的感受,会去艾滋病孤儿村支教,为了当地的孩子们每天有一个鸡蛋吃而发动朋友一起捐赠,面对别人的攻击时很宽容……雪漫给我的感觉是:她想把这种温暖传递给别人。这让我很崇敬,我觉得我是做不到的。而且我觉得她的善是非常真实?的。
她们都是很真实的,也让我必须很真实地跟她们相处。所以我不会在她们面前想到我抑郁的时候要不要跟她们说。我发现,当我很真实地面对她们时,她们给予我的支持和关心,是家人也没法给的。我会有阶段性抑郁的状态,“发作”得厉害时,我需要不停地跟她们说话——她们的出现,会让我变得更稳定,不会失控。我觉得,她们是礼物。我这3个好朋友都是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候陆续出现在我的生命当中的。老天很公平,让我失去一些,但是又给了我另一些!
以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一个内心跟别人距离很远的人,不太愿意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所以那时候我的朋友非常少。经历了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我的内心变得更开放了,更容易去接纳更多的人。我拥有更多的好朋友,而且关系更稳定,她们的智慧也补充了我。这个结果让我真的是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