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者与正常人的思维方式、防御方式、看待自我及他人的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对自我的消极态度
正常人虽然也会因为评价或竞争的压力对自己有糟糕的感觉(当失败时),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欣赏的。即使产生了糟糕的自我感觉,也容易通过乐观的思考或一些应对方式重新恢复良好的自我感觉。抑郁症患者则容易苛责自己,认为自己有缺陷,不完美,他们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更多的出现糟糕的自我认知。
正如知乎网友 @羊毛呆和小summer 所举的非常典型的例子:
事件:某个课很难,大家都学不会
普通人/正常人:卧槽这课怎么这么恶心啊 教授为啥这么安排啊擦擦擦,我受不了了,周末找学霸问题去擦擦擦,我不想学习啊
抑郁者:为什么我完全不理解教授讲的东西……我以前明明不这样啊……为什么感觉自己越来越没用…这几年/这几个月一直是这样,人生真的好灰暗……
遇到挫折,正常人会把愤怒指向外界,或者寻找力量得到帮助,而抑郁症者则会激活自我苛责的模式中——对自己很愤怒,也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求助于他人,让自己陷入抑郁情绪中无法自拔。
2、抑郁现实主义
抑郁症者有一种叫做“抑郁现实主义”的认知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抑郁者比不抑郁的人能更加客观地看待现实。正常人会以“玫瑰色眼镜”来看待世界——某种令人感到安慰的幻觉使他们免受挫折和绝望——而抑郁症患者却无须这种幻觉,这样虽徒增了悲伤却更智慧。
前不久自杀的高中生林嘉文在他“最后的话”中曾写到:“人活在世上,实在不该太把自己当回事,但只要人要赖活着,总得靠某种虚荣来营造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 他说的并没有错,正常人需要一些幻想的东西让自己感到有希望,有价值,而抑郁者太过现实,把一切都看透了。爱情、友谊、亲情、信仰——生活中那些积极的东西,都会被他们强烈地质疑。
一个抑郁的高中生多年以来一直在思考“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多年思考的结果是生命没有意义,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生命有没有意义”这样的问题正常人是不太会去思考的,即使被要求回答,他们也能赋予积极的意义——这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乐观防御。抑郁症者很较真,他们一定要寻找到一个真理性的答案,而放不过任何的瑕疵。
非抑郁者有一种乐观的心态,他们相信未来是好的,人是友善的,将来自己能更有钱,更受欢迎,更健康等等,这些积极自我实现的预期即让他们感到有希望,又能让生活出现积极的变化。
3、选择性提取负面信息
抑郁者会选择性提取一段经历中消极的部分。除非事情非常顺利圆满,抑郁者会有略微的高兴,只要事情有些瑕疵,抑郁者会只注意这些,并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难免会有冲突、矛盾、差异,非抑郁者会更多的关注亲密关系中的爱、合作、付出、包容,而忽略那些负面的部分;抑郁者又一次较真,选择性的注意关系中负面的部分,并得出一些普遍性的结论——“他不爱我”、“我们完全不合适,根本就不应该继续下去”之类的结论。
我在一次演讲之后感到抑郁了,那么我很可能只记得当时出现了尴尬的停顿、没有回答好问题之类的情景,而忘了演讲的绝大部分进行得很顺利。相反,一个正常人会更乐观的评价自己的表现。有研究发现,在一次即兴的演讲后,被问及自己的表现时,非抑郁者对自己的评价要高于旁观者,而抑郁者对自己的评价低于平均分。因此,正常人能选择性提取正面信息,而抑郁者会选择性提取负面信息。
4、自我参照
抑郁症者有一种放大自己的倾向,甚至认为自己是关注的焦点,害怕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被人看到。比如,在公众展示的场合,会认为所有的眼睛都盯着自己,自己犯的任何错误都会被下面的观众谈论。
抑郁者内部有一个严厉的批评者,在评价的场合会把这个批评者投射到观众身上,并因此经常有自尊失落的体验。
抑郁者还会有过度负责的情况。他们认为发生的不好事情自己都负有责任,而好事则缘于他人、运气或其他不能控制的因素。
5、对拒绝特别敏感
拒绝会唤起抑郁者强烈的挫败感,会破坏他们的自我形象。由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丧失或创伤经历,抑郁者发展出了过分独立的倾向。他们羞于表达内心真实的需要,即使表达了,往往也是轻描淡写的,所以周围人往往会读不懂他们的内心需求。抑郁者之所以在需要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便是因为害怕被拒绝。
一个男孩失恋了,他内心很痛苦,但没跟周围人说,因为他担心周围人会觉得这个事可能根本算不了啥,他选择自己去消化这些痛苦。过了几天,同寝室的一个男生也失恋了,该男生邀请大家一起喝“失恋酒”,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安慰他。我们能看到这两个男生的差别,前者因为害怕被拒绝而羞于求助;后者则能以一种被大家能接受的方式来寻找安慰。
抑郁者能轻易地觉察到周围人赞成或反对的微妙暗示。对于别人的反对意见,非抑郁者可能会争论或不屑一顾,抑郁者会非常在意,并唤醒一直存在的自我苛责模式。
6、对情感体验的隔离
因为对拒绝敏感,抑郁者羞于表达需要和情感,慢慢地,他们还发展出了一种对情感的态度,便是忽视它、否认它、隔离它。
当遇到重大的创伤,或者频繁地面对某些可怕的事件(如父母打架、被父母送养等),人会发展出一种对情感体验隔离的自我保护机制,以此来减轻伤害。在某些家庭里,让别人感受到你的情感是危险的,因为这会唤起别人的攻击或焦虑。比如,一个高考前焦虑不安的女孩鼓起勇气跟父亲说了自己的痛苦,说自己快要崩溃了,希望得到父亲的理解与支持。没想到焦虑的父亲攻击她说:“你不要关键时刻来给我玩这一出,你要崩溃了,我也要崩溃了”。所有这些情况,都会让抑郁者慢慢地学会屏蔽自身的情感,而后者当然也会加重抑郁的情绪。
由于抑郁者不让自己感受情感,反而容易出现情绪的突然转变。比如一个女孩突然觉得自己很沮丧、不开心了,却不知道情绪转变的原因。其实情绪的转变总是由没有被感受到的情感或回忆导致的,也许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小冲突,也许是一段记忆,或者听到的一句话。由于习惯性的屏蔽情感,抑郁者最常出现的体验是:“它突然来了,我突然变得如此低落,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低落”。
有些抑郁者给人的表面印象是他们很看得开,很淡定,他们很少会表现出特别想要的状态。这是他们对于内心需要的过度防御,久而久之,他们变得麻木了。
7、消极的归因方式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对抑郁者广泛存在的“习得性无助”进行了研究,发现抑郁者消极的归因方式。
抑郁者倾向于将坏的事情看作是永久的,而好的事情是暂时的;而非抑郁者刚好相反。当一个抑郁者遇到了坏事,他会想:“这下我全完了”,而非抑郁者可能会想:“我能挺过去”。当遇到好事时,抑郁者会想:“我只是运气好而已”,非抑郁者会认为:“这是我该得的”。
抑郁者会把坏事情视为普遍性的而不是特殊性的。他们会认为:“没有一个机修工是诚实的”,而不是“那个机修工不诚实”。非抑郁者将坏事情视为特殊性的而不是普遍性的:“我今天感觉不舒服”,而不是“我总是生病”。对于好事情的发生,两者的看法也相反。抑郁者认为好事的发生是特殊的、是因为运气好:“今天我数学考试我运气好”,而不是“我数学好”。
第三个方面是个体化。当坏事发生时,抑郁者习惯于苛责自己:“我什么事都做不好”、“我总是出错”,非抑郁者不太可能接受这样的指责,而是会保护自己:“你的错误和我一样多”。乐观者认为他们能使好事发生,而抑郁者会认为只是运气好而已。
在抑郁状态下,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体化的极端表达是“不管在哪,事情总是会变糟,都是我的错”。而较为乐观的思路是“事情有时会变糟,但并不总是这样,而且原因很多”。
以上例举了抑郁者一些典型的思维方式及表现,如果想更充分的了解抑郁者的特点,并掌握走出抑郁的理念和方法,请参考Richard O'Connor著《走出抑郁——让药物和心理治疗更有效》(第二版)一书。本回答的一些内容便出自这本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哪怕这些思维方式你全中,只能说明你具有了抑郁者的思维特点,但不能说明你得了抑郁症。抑郁者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进化形成的认知偏见,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所以正常人或多或少都有抑郁者的思维特点。即使一个人具有了抑郁者的思维特点,但当他有足够的社会支持(爱情、友情、亲情等),充分的应对能力与资源(如坚持运动、学会倾诉、冥想、兴趣爱好等),以及良好的社会胜任感(工作、学业、人际方面的成就),那么就不太会得抑郁症。
附上DSM-5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A.以下症状有5项(或更多)同时持续存在两周,并且较既往有显著地功能改变;且至少存在1(抑郁心境)或2(兴趣或愉悦感缺失)中的1项。注意:不包括可以明确归因于其他药物使用所导致的症状。
1.抑郁心境几乎整天和每天存在,可以是主观表述(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也可以是被旁人观察到(如流泪)。注: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表现为易激惹情绪。
2.几乎整天或每天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明显的兴趣或愉快感的减少(通过他人描述或观察)。
3.显著地体重减轻(在没有节食情况下)或体重增加(即1月内体重改变超过原体重的5%);或是几乎每天有食欲的减退或增加。注:在儿童中,按未达到标准体重考虑。
4.几乎每天失眠或嗜睡。
5.几乎每天存在精神运动亢进或迟滞(能被旁人观察到,而不仅是主观感到焦躁不安或迟缓)。
6.几乎每天感到疲乏或精力(活力)丧失。
7.几乎每天有无价值感或者极端或不恰当的自责(可能出现妄想)(不仅是主观的自我谴责或对生病的内疚)。
8.几乎每天存在思考力或注意力的减退,或优柔寡断(可以是主观上的描述,也可以是被旁人观察到)。
9.反复想到死亡(不仅是对死亡的恐惧),或反复有自杀倾向的观念但没有详细的计划,或有自杀企图,或有自杀的详细计划。
B.这些症状引起临床意义上显著地不适或造成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中职能的损害。
C.症状并非由于药物的生理作用或其他疾病所致。
注:对重大的丧失(如丧亲、破财、自然灾害、重病或残疾)的反应,可以包括诊断标准A中的:强烈的沮丧感、对丧失的沉思、失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类似于抑郁发作。尽管这些症状可以理解或考虑为对丧失的恰当反应,在除了正常的重大丧失反应之外的抑郁发作。需要基于个人史和文化氛围,对重大丧失背景下的痛苦表达做出临床判断。
D.这样的抑郁发作不能很好的用分裂型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障碍、妄想障碍,或其他特定与非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或其他精神障碍解释。
E.从未有过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注:若所有躁狂样或轻躁狂样发作均由于物质所致或由于其他药物使用所致的生理作用,本条排除方法则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