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会主义集团副院长、教授 张峰
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提出后,引起了热烈反响,不少同志认为这就是我们盼望已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自从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萌生出来,但这一过程却非常艰难。李长春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特意指出:“在征求意见和起草调研过程中,一些同志建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概括,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件起草组进行深入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专题研究,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表述。从调研情况看,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这种探索在一年之后的党的十八大有了可喜的成果,这就是“三个倡导”。
“二个倡导”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主张“是”的同志有其道理。“三个倡导”24个字涉及12个词组,哪一个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都很重要,并且构成一个较为严密的体系。将其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尝不可。主张“不是”的同志也有其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既是“核心”就不能太多,12个词组都是核心,也就没有了核心。而且作为价值观的东西主要是在精神层面,把物质层面的东西拿进来,也就不像价值观了。
“倡导”是什么呢7是建设这座大厦的基本材料。也就是说,“三个倡导”的12个词组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备选范畴,以此为基础再加以精选组合,就可以概括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说是不是符合党的十八大的精神呢?我们不妨看一看十八大报告的表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说得很明白,我们要通过“三个倡导”来培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加以践行。这样理解是不是贬低了“三个倡导”的意义呢?不是。“三个倡导”是朝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甚至可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雏形。当前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三个倡导”的基本精神,才能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首先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开始的。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联系起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基本内容的作用,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200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联系起来,明确指出:“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并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强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之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地重复党的历次重要会议的这些论述,想说明什么呢?就是想说明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以贯之的何等高度地重视。为什么呢7理由可以说出十条八条,但最主要的还是以下实实在在的三条:
其一,是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软实力”的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集团原院长、曾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的约瑟夫·奈最早提出来的。他用这个概念指的是那些“影响他国意愿的能力与无形的权力资源,如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领域的力量”。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主要区别在于非强制性,是“一种靠着吸引,而非强制与收买,达到目标之能力”。约瑟夫·奈这里讲软实力并没有说价值观,但他列举的作为软实力所表现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背后实际上都有一种基本观念的支撑,这就是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是处理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不仅以客体自身状况为反映内容,而且以客体与主体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不但要获得关于客体真与伪的认识,而且还要获得善与恶的评价。价值观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关于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实现手段等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
在价值观中,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和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也称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正因为价值观在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以其文化、外交政策为载体,向世界宣扬和推行其价值观。价值观问题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一贯占有重要地位,正如约瑟夫·奈指出的:“自从建国初期开始,美国人就一直为将我们的价值观与我们的其他利益相结合而绞尽脑汁。”长期以来,美国习惯于将“民主”、“自由”价值观作为与军事、经济相辅相成的称霸手段。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把向全世界推行美国政治价值观作为其施政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美国前总统布什表示要在推行“民主”上加大投入,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造。近两年西亚北非一些阿拉伯国家出现的政治动荡,也无不显示出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进行政治价值观输出的迹象。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如果美国代表了其他人想效仿的价值观,那么美国领导世界就只会付出更小的代价。”
美国的政治领袖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推行其政治价值观,也是美国社会力量所迫使。美国学者J·斯帕尼尔指出:“我们的政治领袖们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每当他们在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中似乎要漠视这些价值观念时,他们总会受到政府行政部门、国会、反对派以及新闻界人士的批评。”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就是2009年2月希拉里·克林顿作为美国国务卿首次访华。她以经济先于人权、合作重于分歧为理由,将重点放在了中美合作上,淡化了双方在人权问题上的争议,一时在西方激起轩然大波。据美联社报道,“大赦国际”美国发言人对此感到“震惊和极度失望”,说“希拉里会破坏美国今后为维护中国人权所做出的努力”。面对这种压力,希拉里回国后很快就在一所大学就21世纪的人权议程发表演说,把想在中国说的话说了出来。她说:“在中国,我们呼吁保护西藏和新疆的少数民族的权利;保护言论和信仰自由;允许公民社会和宗教组织在法治的框架内宣扬他们的主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指出:“意识形态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前沿。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充分根据的。
那么,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不能接受?有人说,他们的价值观不是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吗?这些不是好东西吗?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迄今为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哪一部官方文献宣称这些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有的倒是《独立宣言》提出的天赋人权说:“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天赋人权说无疑具有反封建专制主义的积极意义,但推崇到了唯一奉行的原则,也就形成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即“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它肯定个人生命、自由、私有财产等,是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认为社会的一切权力都导源于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基本权利。只有个人的权利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种对个人权利的极端推崇,也引发了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例如,美国私人拥有枪支泛滥,导致校园和社会场所凶杀案屡屡发生,但权力机关始终没有采取禁枪或控枪行动。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社会认为,私人拥有枪支是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谁也不敢触犯这个基本权利。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原则,并不否认个人的权利,但强调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因此是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有重大区别的。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领袖们宣扬他们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真实的目的是推行他们的政治制度,其对外输出的意图非常明显。而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决不是对外进行政治输出。在这一点上,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有根本区别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并且阐述:“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是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有力武器。
其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又主要来自于国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主要是指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统一意志上的精神凝聚力,以及建立在精神凝聚力基础之上的民族团结的力量。民族凝聚力本质上是民族共同体对其内部成员的内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把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的强大内在力量。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软实力,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统一。在当代中国,整合、提升民族凝聚力主要是巩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
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能够吸引各民族实现国家认同的根本价值理念有两点:一是关于各民族在统一国家内的基本地位的价值理念,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二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这些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实践中,发挥着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优势和作用。
国家层面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主要是增强国家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促进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将国家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其核心内容是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即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政治领导认同。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领导能够公平合理地反映和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便构成人们理性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是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共同追求在国家疆界内的所有民族之间建立和发展一种共有的国民文化纽带或体系,一种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在全体国民间产生一种有强大凝聚作用的国家观念、国家情感和国民意识。
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相比较,是更持久、更巩固的。特别是当政治认同难以实现或出现危机时,有稳固的文化认同,便可以消解政治认同危机带来的国家认同危机的程度。当一国之内的政治合法性在全体国民的认同中出现危机时,文化认同是避免国家分裂的重要的文化和心理保障。懂得了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温家宝同志有一次在“两会”答记者问所讲的这样一番话:“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大陆和台湾在政治制度上是不同的,不仅实现政治认同的过程非常漫长,而且其内容也与共同政治制度下的政治认同有所不同。但两岸的文化认同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的最大变化莫过于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确实是一件新事物,无论是外国还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都没有成功的先例。正是因为其难,我们党将市场经济考验视为“四个考验”之一,并且认为这种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为什么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它是一把双刃剑,会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可以说,如果不是搞市场经济,我国经济社会断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繁荣昌盛的局面。一些新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催生出来,如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自身的缺点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致使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道德失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我国转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变迁过程,使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状态、社会控制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相对独立和分化日渐明显,政治全能主义失去市场。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多种所有制并存,使每个自主生产和经营的单位、自主活动的个人,都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和主体,而不再是国家机器大系统上的“零部件”、“螺丝钉”。他们有自己的责权利体系和生长发展规律,不再是简单随国家机器大系统机械运转的附属物。这使得个人的活动领域空前拓宽,不再把眼睛只盯在政治上,也不再把“升官”、“升级”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通道。社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实现价值的机会和舞台,只要自己有本事,有实力,就不难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树立主流价值观的难度也加大。
市场经济自身缺点的克服离不开两个关键环节的作用:一是法治,二是诚信。而法治不健全和诚信缺乏又恰恰是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之一的诚信。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混乱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在极端个人主义观念支配下,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拜金主义、奢侈腐化现象的盛行。特别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绝。以致温家宝同志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馆员座谈时严厉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要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道德要求,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必须正视和切实解决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用社会主义固有的政治优势抵御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
二、深刻领会“三个倡导”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虽然还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式表述,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科学内涵。
有同志理解,“三个倡导”比较好地表达了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的价值观。这种理解很有道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我觉得,“三个倡导”主要是区分了价值的三个类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价值行为。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里我想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谈谈“三个倡导”的科学内涵。
其一,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大家都清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含着四个方面的要求,就是经济上要富强,政治上要民主,精神上要文明,社会上要和谐。由此就产生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四项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是经济价值目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贫穷落后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把生产力搞上去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性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因此,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这就是把富强作为经济上的价值追求最深刻的道理。
民主是政治价值目标。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为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文明是文化价值目标。文明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作为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和谐是社会价值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其二,关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准则。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创造的最重要成果,是全人类最大的价值共识。如果说有什么“普世价值”的话,恐怕最集中的就是这些。我们不赞成把西方资本主义对这些价值的理解及其制度化结果说成是“普世价值”,但也不能因此而讳忌谈这些价值。把人类这些最美好的价值追求拱手相让给西方资本主义,实际上是干了很愚蠢的事。尽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家们按其自己的理解来宣扬这些价值,其实这些价值都属于人类文明天然继承者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形成的时代精神的真正体现。
先说一下自由。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马克思设想的理想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的《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然,马克思设想的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的实现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必须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明确宣示了为实现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决心。在当代中国,自由的根本要求就是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为此,必须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再说一下平等。平等在马克思主义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阶级的存在是以剥削和压迫为特征的,消灭阶级就必须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毋庸讳言,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的影响,解放以后的一段时期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致使平等观念淡薄,特权思想滋长。邓小平早就指出:“克服特权思想,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这次党的十八大把平等问题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共有17处之多,不仅在价值观层面强调平等,而且还提出了涉及各个方面的平等要求。如,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总要求,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等等,为弘扬平等价值准则做出了全面部署、营造了良好氛围。
关于公正问题。尽管狭义的公正,有其特殊的含义,如司法公正,但广义的公正,即是公平正义,我这里作广义的理解。温家宝同志曾经指出:“如同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我们党对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准则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把公平正义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并多达21处提到公平。比较重要的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动政府职能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员干部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等等,实际上已经勾画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公平思想体系,为在全社会营造公平的氛围、弘扬公平的价值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关于法治问题。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在这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价值准则。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在法治精神指引下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弘扬法治价值,就是要使全社会增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使领导干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法治精神的核心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其三,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行为。
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准则,最终都要落脚于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上,这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果没有这些行为规范,再好的理想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再好的价值准则也不可能得到遵守。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国会讨论通过了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为了使这个共同价值观真正得到实施,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又把儒家“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归纳为“八德”,作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为规范。新加坡的精神文明搞得好,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确立共同价值观和相关的公民行为规范。确立公民行为规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为这是当代价值观的历史根源,是维系民族团结的血脉,也是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
爱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关平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精神,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贯穿于全过程,渗透于各领域,体现在各方面。早在《战国策·西周策》就说:“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也有“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记载。孟子亦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便形成了中国人的“国”、“家”一体观念,这是爱国主义产生的深厚文化渊源。在古代和近代,爱国主义是志士仁人崇尚气节、重视情操的个人品德,是励志报国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事例,为中国人民千古传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忠实于民族整体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延伸为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集体主义。
敬业。敬业根源于中华民族的勤劳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兴国立世之本,是兴家立业之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勤有功”、“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价值理念。这是我们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敬业价值,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引导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爱岗乐业,忠于职守,增强职业道德,提高业务技能,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诚信。诚信,即诚实守信。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思想俯拾即是。《礼记·乐记》中就曾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儒家学说则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五德,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墨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孟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些诚信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发扬光大。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并且要求党员干部做诚信风尚的引领者,足见对解决当前诚信缺失现象的高度重视。
友善。友善根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和合思想。中华民族历来有“和为贵”、“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崇尚和平的理念,培育了宽厚包容、不尚暴力、不走极端的民族性格。今天我们把友善作为价值理念,就是坚持对外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对内走和谐发展道路,善于求同存异、贵和持中,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为此,就要积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者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在大会报告中专门就青年讲了一段语重心长的寄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段话不仅指出了青年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向全党提出了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的要求,而且也向青年提出了树立“三观”和做到“三热爱”的希望。青年大学生要响应党的号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青年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原则,是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又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始终不渝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次,要积极响应“三个倡导”。“三个倡导”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规定。青年大学生要从响应“三个倡导”做起,为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增砖添瓦,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使社会更加和谐凝心聚力,不断提供正能量。但更重要的,还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行为。不过一定要结合青年大学生实际,突出重点。比如,爱国就要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崇高事业而献身。敬业,就要热爱自己选择的专业,强化职业操守,学一行干一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诚信,就要诚实待人、平实做事,守纪律,讲信用,乐奉献。友善,就要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关心爱护集体,发扬团队精神。概括起来说,就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提出的希望:“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再次,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提炼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遵循的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一些领域据之形成了本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其中最为成功的是胡锦涛同志概括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关于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问题,高等教育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概括,我觉得,其中表述比较全面的,是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提出的“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当然,意见也不尽一致,由权威部门发布全国性的统一的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可能尚需时日。
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如何做呢?我的建议是: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精神,关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着力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全国青年大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这三点希望虽然没有以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式来表述,实际上已经蕴含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如果用简练语言稍加概括的话,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其一,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刻苦学习,品学兼优”。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学习,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青年大学生只有品学兼优,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其二,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敏于创新,勤于实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青年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因此,青年大学生要努力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因此,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其三,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全面发展,保持个性”。教育事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是每个青年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可见其分量之重。但全面发展不是不要个性,更不是泯灭个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自主活动”和“自由个性”的实现,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社会的本质规定和价值目标,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规定和价值目标。因此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青年大学生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
“刻苦学习,品学兼优;敏于创新,勤于实践;全面发展,保持个性”,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三点希望、的简要概括,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只有将其作为基本遵循,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了实在的立足点和可靠的抓手,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