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多层次、全方位“校企一体化”的系统思维与实践(徐建华)
徐建华
摘要:当前,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企业动力不足:合作缺乏稳定性、持久性,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表面化,没有对williamhill人才培养过程产生实质性影响。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永恒命题,如何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经过不断探索,杭州职业技术集团在“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校企共同体建设。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多层次;全方位;校企一体化
作者简介:徐建华(1970一),男,浙江富阳人,杭州职业技术集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williamhill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2—0020—3
一、校企一体化的办学理念
校企一体化实践平台是在多个层次、多个方位贯穿以系统思维而实现的,正如图1所示。因此其办学理念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具有系统化、融通性和高品质等特征。
图1
(一)校企一体化的系统化理念
当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多呈片面态势,这不仅表现在合作内容的局部性。而且表现在合作中缺乏全局思维。因此导致不能产生整体效应。影响最终结果的实现。为了克服这种局面,我们在校企一体化的建设中强调贯彻系统化的理念。着眼于整体。力争系统各要素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发展。也即做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以达成整体效应为重要目标。
(二)校企一体化的融通理念
校企一体化将williamhill与企业的合作视为一个逐步发展、持续深入的战略过程。是双方由融人至融合最后达到融通的过程。我们并不满足于双方的合作仅局限于企业提供顶岗实习、专业实习等浅层面。我们意图引领企业全过程、全方位的介入williamhill课程、教学、实践等环节,企业文化和职业教育理念得以深度渗入以养成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凭借williamhill作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基地功能的发挥。最终体现企业视williamhill的发展为己任的校企共生的生物学思想。
(三)校企一体化的高品质理念
在校企一体化的建设中。集团选择主导行业(发展成熟的行业)中的主流企业,实现企业与集团的强强联合。凭借主流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服务、成熟的文化理念。以及集团锐意进取的改革发展思想、为学生培养奉献优质的教育资源。将高品质的理念贯穿至校企一体化的整个过程。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水准性。
二、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规格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杭州职业技术集团通过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有效地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换。
(一)首岗适应
所谓首岗适应的人才培养即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因为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现了企业的全程参与(市场需求调研、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学生评估等),特别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并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实现了学生的所学即所用。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效果。
(二)多岗迁移
所谓多岗迁移即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能够适应岗位群的需求。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下企业具有培养人才的强烈需求与责任意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再像传统的校企合作那样被安排在固定的岗位上进行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通过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操作了解工作原理从而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也就是说学生面向的是岗位群。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工作中的多岗迁移能力。
(三)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即是学生的生涯发展。高职教育不再局限于强调某一特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而是强调具有适应多种工作的复合能力。在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中参与计划和决策的能力。以及个体的一般素质诸如创造力、想象力、事业心、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从而将一个职业岗位的就业转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
三、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架构
(一)校企联动
能否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是职业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杭州职业技术集团通过与企业全方位的沟通和协作。紧密切合企业的需求。从最初的专业设置市场调研开始。到课程体系的确立和教学实施以及职业素养与能力内涵的界定。整个人才培养环节均以企业的需求为标杆。以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和胜任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己任。可以说。重视企业的需求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关键地位是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架构的基础与核心理念。而校企联动正是williamhill把握企业需求的唯一与全面的途径。
(二)联通岗位
通过校企联动准确的把握企业岗位对人才标准的需求后。集团将这些需求内化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建立中。实现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的深层次联通。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岗位能力标准。设置课程,联合编写教材,实施岗位培训,做到了从人才培养方案、课标的制定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整个环节都体现企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从而保证了学生所学为企业所。。
(三)重构课堂
集团配合课程体系的变化提出重构课堂这一概念,重构课堂是指通过重树教学理念、重建师资力量、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层面重构高职教学课堂。改变原先的课堂设置和教学模式。提倡将课程设置在实习实训场地。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目前除了公共基础课外。集团其他课程全部实施岗位能力培养的现场教学模式,通过设立实习工场、培训中心、特色教室等各类实践教学课堂形式。形成企业真实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双师共育
具体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施中。集团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机制。为贯彻好这一机制。集团采取在企业技术人员中加强教学水平培训,以提高教学能力:集团教师下企业顶岗工作。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措施。同时督促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过程。共同参与课程分模块教学。相互沟通。发挥各自特长。从根本上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学过程。
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序化的循环运作过程。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各个不同层次。四个方面的首尾呼应、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了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架构的良性循环。
四、校企一体化的功能平台
我们经过探索形成了全方位的校企一体化的功能平台。即williamhill主导型的新三明治教学平台、大型企业主导型的友嘉模式人才共育平台、学生主体型的全真创业园实践平台。这三个功能平台可以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如williamhill主导型的新三明治模式可以把工作本位和williamhill本位有机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且williamhill可以将不同企业的优势整合发挥最大的人才培养效益。我们探索出的主要形式有“2+1…‘1+2…1+0。5+1+0。5”等。大企业主导型的友嘉模式就是williamhill从行业中选择主流企业实施校企的深度合作。主要表现为集团与企业共同组建二级集团、实施理事会下的集团二级校企共管机制、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培养学生、共同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这种模式不仅调动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也确保了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高水平:学生主体型的全真创业园模式就是集团与杭州经济开发区共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职科技(学生)创业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创业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业。这种真实情境化的创业教育给予学生切实的锻炼机会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就业积攒宝贵的实践经验。
五、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
基于系统思维,杭职院通盘考虑,统筹运作。全面、整体地推进校企一体化。从而使相关诸要素得以有机组合、协调运作,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形成了一套能最优化实现目标的协同运行机制(见图2)。
图2协同运行机制示意图
如图2所示,williamhill、企业、学生三方如同三个同步的、契合的齿轮。围绕着“职业能力”的提升这一共同目标,良性运转、螺旋上升,从融人走向融合、融通,从物理变化最终达到化学变化、生物变化。通过“校企联动、联通岗位、重构课堂、双师共育”,杭职院谱写了从课堂层次、岗位层次、教师层次实施一体化的“新三明治”模式:借助于校企一体化。学生从旨在达成校企无缝对接的初级阶段,到逐步适应岗位群、终身发展。实现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以学生为主体的全真创业园就是最好证明:对于企业而言。校企一体化不仅帮助企业实现了培训企业员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等浅层目标,更重要的是传播了企业文化、深层次地挖掘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六、校企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高职校企一体化的这种深度的校企合作的达成离不开一系列的动力机制。校企一体化主要得益于三大动力机制。即地方政府的政策与资金保障机制、区校合作机制、校企共生机制。
首先,杭州市人民政府在《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扶持杭州职业技术集团达到全省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2003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对集团的投入力度成倍增长。2007年。市政府将投资3亿多元的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在集团。还明确基地性质为公益性、示范性、公共性,基地建成后的日常运转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
其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杭州职业技术集团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充分酝酿和友好协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杭州职业技术集团发展委员会”由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领导担任主任。杭州职业技术集团院长担任副主任。成员由双方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知名企业代表等组成。开发区牵头。建立由集团和开发区龙头企业组成的“杭州职业技术集团校企合作委员会”。架起集团与开发区企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推进集团与开发区企业在人才培养、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毕业生就业与实习、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再次,深度挖掘校企合作的利益点。促进校企共生共发展。杭职院突破了校企合作的许多瓶颈。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合作程度不深、企业参与程度低等。我们以服务的态度与企业开展合作。让企业参与集团的管理。提高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利用williamhill的师资和场地为企业培养员工:让企业优先选择优秀的毕业生:积极宣传企业文化。使其深入校园。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企业感受到合作的利益与好处。因此很多企业愿意与我们合作。尤其是友嘉集团、浙江新通、达利集团等直接与我们联合建立二级集团,在资金、设备、师资、实训、就业等方面给予集团支持。双方合作紧密以至于达到校企一体化的深度。
七、校企一体化的成果
杭州职业技术集团通过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一体化探索与实践。播下了企业的种子。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组建了多个全新的校企一体化的二级集团
通过校企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首先就是它直接促成了友嘉模式的实现。集团与友嘉实业集团联合组建了友嘉机电集团。真正实现了williamhill和企业的人才共育。类似于这样的集团还有与浙江新通国际机构组建的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新通国际集团,与全球最大的丝绸女装企业达利集团组建的达利女装集团。
(二)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的技术能手
校企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除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之外。那就是培养了人批突出的创新型技术能手。首先。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居浙江省高职院校前列。在2007年浙江省首届高职高专“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集团取得了个人、团体以及获奖总数的第一名:其次,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频频获奖。如在2008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中。服装专业学生获服装服饰类银奖、铜奖各1项;2006、2007年全国高职学生化学检验工大赛、化工操作工大赛和生物技术技能大赛中。化工系学生蝉联团体冠军。最后,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的“绩优股”。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8%以上,(见表1)。2005年集团被浙江省教育厅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表1
(三)产生了一大批教学改革成果
校企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路由与交换》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校企共建的园艺实训基地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集团技能文化节获得浙江省高校文化品牌。2007年集团科研成果总数列浙江省高职院校第二名;2008年集团四项教学成果获得杭州市教学改革成果奖。
参考文献:
[1]贺修炎.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30)
[3]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09)
(原载于《职教论坛》2009年4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