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策略
张辉吴万敏
高等职业教育被确立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较好地调动了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单位,是一个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服务的“服务型”组织,更是一个“资源依赖型”组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以及促进其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自然成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的恰当定位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定位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导向作用,既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发展的逻辑起点又是终极目标,是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状态的基础上,依据能客观反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特征的定位方法,合理确定基地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位置。具体来说,就是明确基地所担负的责任、奋斗目标与前进方向,使基地获得理性导向的指引,形成具有概括性、全而性和根本性的战略目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定位足每一所基地建设理念的映射,表征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想和价值追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懂得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能够进行设备、工艺和产品改进,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使得今天的工程不仅包含设计、制造,同时还有关于网络、环境、法律、经济、销售、质量控制、市场、安全等方面的内容。这对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现代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够用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工程技术知识基础;从事一线生产、管理实践必需的技术、技能和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发现、形成和解决一线生产、管理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良好的工程意识,包括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群体意识、环境意识、社会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自我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满足长期需要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等。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是职业行为和能力标准。而以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和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为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必须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来培养。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和高职院校实行宏观管理、协调与监督;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高职院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在这一背景下,产学双方在校园内以生产性实训基地真实的工业环境为依托,培养学生和在职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最有效模式。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利益相关者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明确自身的利益相关者,厘清各种服务需求,密切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利合作关系,不断提高相应的服务质量,这不仅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履行社会责任、回报社会的需要,更是拓展生存空间、提高“造血功能”、提升社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概括而言,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
职业教育培训的受训者。职业教育培训的受训者不仅包括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还包括社会大量的在职技能培训需求者。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时代需要,现代工业企业需要不断培训其员工,大批社会公民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这些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服务对象。能否提供针对性强、质量高、灵活方便、让“客户”满意的职业训练与职业培训课程,是能否获得社会教育资源的关键所在。
实力雄厚的现代工业企业。现代工业企业是高职毕业生的最主要需求者,它们对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最有发言权,它们对毕业生的评价、对技能训练的改革需求不仅会影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社会声誉,还会左右企业对基地的财力或设施、设备的支持力度。
现代工程设备制造商和销售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有与现代工业企业相近或相同的现代化工程没施、设备及工程环境。许多没施、设备(含各类工程软件)极其昂贵,williamhill暂时无力购置;与此同时,设备制造商和销售商非常看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影响范围广、力度大的“广告宣传阵地”,二者存在互利合作的可能。因此,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在努力提高自身声誉的同时,积极争取众多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支持,在中心建立“产权属制造商,使用权属中心”或基地只支付“租金”的各种“特许中心”,实现利益“双赢”。
地区或行业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是两个独立的子系统,需要由政府架起密切双方合作的桥梁。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履行宏观指导、协调、监督等管理职能,通过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手段,可有效地促进产学合作,建立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利用包括生产性实训基地等资源,为区域或行业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提高对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度和贡献率。
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若能以高质量的技能训练与培训获得社会各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认可,成为能颁发特许“职业技能证书”的专业培训机构,将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培训资源。因此,与社会各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主动沟通,经常交流,得到其认同和支持,对促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改善各项工作有重要作用。
各级各类行业协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密切关注并不断获取行业企业的资讯和人才需求信息。各级各类行业学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和社会参与是政府改革和社会共同治理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条件。中介组织以协调产学双方人才培养、培训合作需求为主要任务,成为联络与沟通产学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要通道。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策略选择
发展策略是为实现组织功能的核心策划,或者说是组织战略目标达成的支撑体系。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策略需要根据基地的功能定位与目标选择、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等因素谋划,其中最为核心的有三大策略。
开放办基地策略。一个现代化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需要巨大的建设资金投入,还需要大量的训练设施、设备维护与更新经费,仅靠williamhill有限的财力很难保证高质量技能训练的资金需求。同时,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课程开发、实训师资需要得到企业的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开放式办基地的理念,坚持“政府指导推进,依托社会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利益相关者建立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进行有效的信息、物质等资源的流动,在实现与利益关系者“多赢”中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与校外相关利益关系者建立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掌握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实训课程或项目;另一方面,同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利用他们的先进设备和软件,改善技能训练条件,保证实训基地具备现代制造设备和软件,能够保证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机会学习、操作最新的机械设备和应用先进软件,了解现代制造技术、设备、软件的发展动向,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生产环境。
特色办基地策略。也就是差异化策略,即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训练中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如训练情景真实性,主要包括训练内容紧扣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所开设的训练项目紧密结合相应的专业所服务的岗位群乃至对口企业产品工作过程,实训教师能够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个训练教学过程中。基地管理模式向准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环境逼近,科学的管理体制,健全的组织规范,严格的组织纪律,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以及文化管理等,充分体现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全真在线生产环境中得到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的培养与锻炼。训练基地小到统一着装、大到先进机器的配备都是按照现代化“工厂”要求进行内外环境建设,受训者一进入基地就感受到现代工厂的气息,角色随之发生转换,受训人员的习作大多是有实际价值的工件,体现训练工作的“真实化”。
精细化管理策略。精细化管理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它以规范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精、准、细、严。“精”是对目标最好的追求,“准”是信息与决策的准确无误,“细”是重视细节,执行细化,“严”是严格控制偏差。实施精细化管理,意味着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训练工作高标准要求与追求完美,要求各方面提供的信息与作出的决策准确无误,重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严格控制工作偏差,从而担负起保证教学质量的职责。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广州民航职业技术集团】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2]张辉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江苏高教,2007(3).
原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