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唐永泽/卢 兵/霍雄飞
创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谈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人们往往觉得那是老大学、大大学、名大学的事,似乎与新生长的我国高职院校没多大关系。其实不然。时至今日,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支充满朝气的生力军和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如果没有比较成熟定型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创立,那么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不完整的。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05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06年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任务涉及到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内容、师资队伍、基地建设、质量控制、辐射能力等方方面面,但我们体会,其根本目的是要为构建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较为系统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应自觉承担起为创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制度作贡献的历史责任,进而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尽上绵薄之力。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必然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并且要以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来带动专业的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南京工
业职业技术集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申报准备和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努力构建具有高职类型特征的教育教学制度。
1.形成就业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
高职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首要是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根据江苏地方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实际,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从2006年开始,我们以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整合设立专业群,以岗位群职业所需知识、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以特定就业岗位的需求灵活设立专业方向,据此构建准订单式专业教学体系。经过调整,我们将原来的近80个专业整合为现在的19个专业群,并明确了每个专业群中的一个核心专业,全院形成了19个核心专业带动相应专业群建设的专业结构体系,其中5个核心专业经过2006年年底的申报工作,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要重点建设的专业。
基于这种思路形成的专业结构体系,与过去的专业设置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专业群内共享公共技术平台(包括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等),公共技术平台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学建设和规范管理;专业群内设置的专业方向,依据特定就业岗位的变化和市场需求而灵活设置,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即时需求。
2.建立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重点和难点在课程体系。我们以双证融通模式设计课程体系,即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着力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所需基本职业素质,构建专业群公
共技术平台的知识和能力模块;根据特定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构建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模块。二是将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单项(单元)知识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并按实际培养的需要划分形成一组公共技术平台的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按照同样的原理方法,形成各专业方向的岗位职业资格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
例如,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其为核心专业的专业群还设有自动机与自动线、物流机械自动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三个专业方向。在该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的机电一体化中级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构建6门课程3项综合实训组成的公共技术平台教学体系,学生完成该平台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后,就能取得机电一体化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在后续的专业方向学习中,学生结合自己预就业去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在完成全部的方向课程学习和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后,可以取得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3.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在于各门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为此,我们把课程开发作为示范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我们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的5个专业中的30门课程为试点,把专业骨干教师送往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的职业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两年共派出70多名),回来后在自己所在的专业群中结合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开发课程。
与此同时,我们还结合新课程的开发,开展配套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建立30门课程的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建立30门课程知识点素材库和虚拟实训项目,建立利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助教的资源利用共享平台,建立数字化的工作任务项目库,并使其中的多数课程达到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
4.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也是以往制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
首先,要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校内的实训基地按工厂模式办,校内的工厂按实训基地办,给参加实训的学生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学到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简单地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一种教学工厂。目前我们依托自主建设的校办企业和引进的校外企业,已经基本保证了机械、电气两大主体专业群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
其次,要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实施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集团毕业顶岗实习手册》和网络管理平台。这一做法实行两年来取得了明显收效,提高了毕业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2008年4000多毕业生在6月底就业率达98%,协议就业率达67%。
5.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温家宝总理曾经一针见血、十分形象地指出我们教育当中的一个突出的弱点或缺点,就是动脑的不会动手,动手的不会动脑;教动脑的不会教动手,教动手的不会教动脑。所以,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所谓“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就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williamhill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williamhill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
根据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我们在集团的定编、教学人员的聘任、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倾斜,明确了在专业系部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一体化定位,建立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制度,下达了教学人员定编的兼职教师比例,特别是在5个重点建设专业及对应专业群中必须达到专兼教师比例为1:1的要求,等等。这些逐步配套的制度和措施,将促使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6.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范与课程质量标准
我们在示范校重点建设的5个专业中,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其它教学建设诸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制度规范;在5个重点建设专业中的30门核心课程中,建立反映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辅导、作业、单元与单项能力训练、考核等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课程质量标准。
我们力争通过上述规范(标准)的建设与落实,使集团真正具有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固化为具有产品特征的操作规程,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也为同类型兄弟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示范。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集团,唐永泽系党委书记、卢兵系副院长】
原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