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育科研研究

教育科研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研究 >> 正文

职业教育:经验与策略辨

发布日期:2010-06-14    作者:     来源:     点击:

职业教育:经验与策略辨

姜大源

经验,至少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人们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特指个人在实践中的体验和亲身经历(《古今汉语词典》)。这意味着,其一,经验是结果层面的习得,是对人们通过感知和学习所获得的或正在获得的知识及行为方式的一种普适性表述;其二,经验还是过程层面的习得,是保存在人们大脑里并将使大多数人的后续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经历(德国Enzyklopaeie)。就策略而言,至少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二是特指“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的行为(《古今汉语词典》)。这也就意味着,其一,策略是宏观层面的战略,是对空间的俯视与对时间的远见,涉及全局的规划或方案;其二,策略又是微观层面的谋略,是对本质的透视与对内涵的洞见,涉及局部的计划与方案。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世界的持续发展将产生建筑在两种需求基础上的两类要求:一是社会劳动分工的需求导致的社会对从业技能层次的要求;二是个体生涯成长的需求导致的个体对自身技能水平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有着层次或水平的区别。这一区别可表述为: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善于驾驭基于经验的工作过程;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精于驾驭基于策略的工作过程。显然,从教育学的角度反思经验与策略的联系及其区别,将有助于准确把握和理解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中不同教育层次的定位,对课程开发具有原则性和原理性的指导意义。

关于经验的教育学解读

经验的哲学意义在于:既有结果形式的经验,又有过程形式的经验;既有来源于感知的经验,又有来源于反思的经验。

经验这一概念的德文解释是:在感知和想象的平台上经由分析、诠释且与已有的经历连接而产生的新组分的“刺激”(Reiz),它包含积极的个人兴趣和应对机遇的行动(Koeck/Ott)。经验描述的是实在个体或社会主体(如团队、阶层、阶级、国家等)获得认知的一个过程或者是这一过程的结果。这一认知获取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认知是主体通过自身的物化———物质的或神化———精神的活动获得的,并且只涉及主体直接经历的事件(德国Enzyk-lopaeie)。

经验的教育学解读,指的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操作过的动作”(李小平)。教育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没有记忆就没有经验。因此,经验是由一系列记忆所构建的人类丰富的“心灵仓库”。我国台湾的一位学者认为,“任何人只要做一点有用的事,总会有一点报酬,这种报酬就是经验。”它存储着经由以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动作记忆所获得的经验,经由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形象记忆所获得的经验,经由以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情绪记忆所获得的经验和经由以亲身经历过的在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情境记忆所获得的经验(参见李小平《新编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进一步指出,记忆是“人们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所以,经验也是通过一系列记忆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这里,事物、问题、情感和动作,强调的是直觉及其结果的经验;相应地,操作、感知、体验、经历,强调的是反思及其过程的经验。

由此,基于经验层面的技能,指的就是如何在“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操作过的动作”基础上的“怎样做”的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这些经由主体的直接经历所形成的经验的“心灵仓库”基础之上并对其进行信息加工的技能。

职业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经验层面的技能,就要开展经验学习,即通过经验的形成与积累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与技能主题有关的经验世界,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地与自身的感觉、情绪、氛围和身体的“对话”,获取基于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情境记忆的技能。因此,经验学习是一种整体性学习。

经验学习是学习的元形式。从被动的接受来说,人类总是通过传递经验才得以发展的;从主动的建构来说,个体则总是通过自身经验来进行学习的。所以,经验学习观的创新不在于关注经验学习的内容本身,而是经验学习的观念指引。

经验学习可以理解为个体积极的、主动的和可以观察得到的与环境的范例性“互动”。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心灵仓库”的扩展为未来的职业行动创造更多的机会。这一积极的互动体现为个体在工作过程中与具体实践的“量性”接触。

职业教育经验学习的特点要求个体对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实施整体观察、发现结构关联、获得学习经验、形成经验技能。这些基于经验的积累过程所形成的经验技能,对指导现实的职业行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过程不应是对具体职业实践的单纯复制,而是实践与理论的组合和集成,要使获取认知能力的内容与方式的活动,融于经验学习之中。

工作过程作为经验学习的平台,在项目、案例或任务等主题导向的课程开发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突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为经验层面技能的习得,或者说具有物理特征的技能的习得,找到了一条基于经验支撑的佳径,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关于策略的教育学解读

策略的哲学意义在于:既有宏观维度的策略,又有微观维度的策略;既有着眼于战略领域的策略,又有着眼于战术领域的策略。

策略这一概念源于希腊语中战争的指挥部、司令部或指遴选出的指挥官、司令官(德国Enzyklopaeie),因而常与“战略”同义。但现代意义上的策略则意味着一个目标定向的行动、一个长远的计划。它描述的是完成工作的程序或操作序列(Bisanz/LeFevre),是对复杂情境中的思维过程与行动过程的规则和纲领的描述及解释。这些规则和纲领可以提供一定条件下实现总目标的行动信息,并可确定这些行动的中间目标、子目标及其特点,进而框定可能实施的行动数量(Franke)。

策略的教育学解读,指的是为获得确保学习任务完成的合适方法并按照计划进行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与教的处置(参见Koeck/Ott)。教育心理学认为,策略是在行动过程中历经推敲的行动方案。它具有由不同行动组分,即目标、条件、行动、操作、期待、动机、效果等要素构成的呈现多元关系的连接结构。因此,策略是由一系列组分构成的对复杂情境中的战略行动提供决策的指南。教育心理学进一步指出,策略的核心是由目标和条件与行动链接起来的规则所组成的,并以行动的归因与诠释的形式形成跨情境的关联(Franke)。在教育学语汇中,策略总是以组合词,如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调控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和操纵信息加工的学习策略等形式存在,并依据代表性规则、可利用性规则及定锚与调整规则进行决策(崔丽娟)。所以,策略也是通过一系列组分而对具体情境予以谋略行动的决策处置。在这里,思维策略、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强调的是宏观及其战略意义的策略;相应地,问题解决、认知调控、信息加工的决策规则,强调的是微观及其战术意义的策略。

由此,基于策略层面的技能,指的是如何在“目标和条件与行动链接起来的规则”的基础上的“怎样做更好”的高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对通过案例、项目和任务等演示、反应和加工的行动过程中所获经验的基础之上发现和形成规则的“操作系统”并在新情境中运用的高技能。

职业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策略层面的技能,就要开展策略学习,即通过策略的生成与积淀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与高技能主题有关的策略世界,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地对自身已有的经验、具体的情境和学习的主题的深刻反思,获得基于典型人物事例的代表性规则、基于事件出现频度的可利用性规则和基于目标预置筛选的定锚与调整规则的启发式策略的技能。因此,策略学习是一种集成性学习。

策略学习是学习的高级形式。从被动的传授来说,人类总是通过接受策略才得以发展的;从主动的创新来说,个体总是通过自身策略来深化学习的。所以,策略学习观的创立不在于关注策略学习的内容本身,而是策略学习的观念指向。

策略学习也可理解为个体自觉的、反思的和可以观察得到的与情境的系列性“互动”。学生通过自身策略的“操作系统”的拓展为未来的职业行动创立更多的成功。这一自觉的互动显现为在工作过程中与具体经验的“质性”接触。

职业教育策略学习的特点要求个体对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实施时空观察、发现内涵关联、获得学习策略、形成策略技能。这些基于策略的构建过程而形成的策略技能,对指导未来的职业行动有着十分深刻的作用。学习过程不只是对具体职业经验的熟练掌握,而是经验与策略的整合和集成,要将提高认知能力的水平与效率的活动,融于策略学习之中。

工作过程作为策略学习的平台,在工作过程导向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突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为策略层面技能的习得,或者说具有逻辑特征的技能的习得,找到了一条基于策略支撑的佳径,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经验与策略的关系体现在:经验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经验的升华。这表明,策略的构建、迁移和内化是建立在经验的获得、保持和使用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经验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策略。只有对经验实施系统化、网络化的处置,即只有经由一个对经验多次加工的“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李小平),才能使经验逐步升华为策略。如果说,“熟能生巧”中的“熟”是经验,那么“巧”就是策略。基于此,以获取经验技能为目标的经验学习与以获取策略技能为目标的策略学习的关系就体现在:经验学习是策略学习的平台,策略学习是经验学习的延展。这表明,旨在获取策略技能的策略学习的课程,应建立于旨在获取经验技能的经验学习的课程基础之上。在这里,工作过程对经验学习和策略学习的课程开发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