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育科研研究

教育科研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研究 >> 正文

职业教育:技术与技能辩

发布日期:2010-06-14    作者:     来源:     点击:

职业教育:技术与技能辩

姜大源

技术和技能,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现象,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方式。对这两个词及其关系的理解,大概最能充分体现“似是而非”的含义。

关于技术,汉语里通常的说法,一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二是指“技术装备”(《现代汉语词典》)。晚近的说法,一是指“技艺方术”;二是指“生产活动的知识、经验或操作技巧”(《古今汉语词典》)。

关于技能,汉语中则常被指称为“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现代汉语词典》),又被指称为“技艺才能”(《古今汉语词典》)。

由此,技术存在的载体至少有两种:一是人———承载经验、知识或技巧、技艺、方术的个体;一是物———集成人类经验与自然效应并被对象化了的技术装备;而技能存在的载体只有一种:人———具备能力、技艺或才能的个体。这就意味着,教育作为“育人”的工作,而不是“育物”的工作,其实质在于提高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及其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亦即工作中的技艺、技巧。显然,在“育人”的意义上,技术与技能“殊途同归”了。

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技术与技能是什么关系呢?如果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是技能教育;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或称为技术型人才,就只能是技术教育吗?进一步,倘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或简言之,是高技能型人才,那这又是什么类型的人才呢?

一、关于技术的再认识

与技术紧密相关的英、法、德文词,有两个:一是Technique(英)、Technic(法)、Technik(德),常见的解释是:技巧,手法,技艺,专门技术以及技术装备、技术设备,等等;二是Technology(英)、Technologie(法、德),常见的解释是:工艺(学),操作方法,以及技术,工业技术、生产技术、工程技术,等等。这些词汇都来源于希腊语techne,既有艺术、手法、手艺、技巧、技艺的意思,又有相关的科学理论———“××学”之意。

1.基于Technik(Technique)的技术与基于Technologie(Technology)的技术

为更清晰地理解技术的深刻含义,有必要对技术的英文与德文的表述予以进一步诠释。作为技术哲学诞生地的德国(陈昌曙),认为采用Technik和采用Technologie来表述技术,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而在英语文化圈,尽管技术也可用两个词表述,但Technique用得很少,人们在谈及技术时,总是用Technologie。因此,英语并没有像德语那样,对Technik(Technique)与Technologie(Technology)加以区别。

德语中基于Technik的技术,涉及4个方面:一是作为自然科学知识应用的技术,主要指涵盖3~6个专业群的电子技术,涵盖5~8个专业群的机械技术,涵盖5个专业群的建筑技术、技术物理和技术化学、信息技术和技术数学以及其他技术———自然科学专业群;二是作为人类行动技能的技术,主要指显性的,如人类所有活动领域里出现的对人类行动有意义的、目标定向的和可以重复的行动方式,例如:体育运动中的跳高技术、投掷技术、蝶泳技术等;艺术活动中的绘画技术、器乐技术等;日常生活中的窗户清洁技术等;以及隐性的,如人类在满足饮食、服装、居住等物质需求之外还要通过技术的应用满足文化需求,此时存在一些自然科学不起作用的技术应用,例如“魔术———魔力的技术”,诸如牺牲、祈祷等(Gehlen);三是作为高等williamhill代称的技术,主要指德国高等williamhill中的技术大学,如慕尼黑技术大学(Technishe Universitaet)、亚琛工业大学(Technische Hochschule)名称及其系部构成所表明的“技术状态”;四是作为日常口语应用的技术,主要指日常生活中被普适也被泛化地对各种工业制作的机械物件总合的称谓(《德国百科全书》)。此外,技术在我国也常被口语化地指称某人从事某项活动(工作、艺术等)的高超的技艺、技巧———“很有技术”。

德语中基于Technologie的技术,指的是“所有可提供的和在工业中可使用的、连同其(工程)科学理论基础的Technik的总合”。简短地说,它是关于“技术的学说或系统”(希腊语texnologia的释义),“包含技术的组分(工具、仪器,装置),物质的和组织的条件及其应用”,是“有关技术的关联的知识,而Technik只是Technologie的应用或转换”(《德国百科全书》)。

鉴此,上述分析科学地表明,从技术涉及范畴的角度,即技术内涵的角度,可将其分为两个层面:广义的总合的技术(Technologie)和狭义的专有的技术(Technik)。广义的解释,技术是“提供给社会的货物和服务之生产方法的总合”;狭义的解释,技术是“在利用自然物质和自然力并考虑自然法则的情况下关于产品、装置和工艺的创造性的工作”(《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

2.基于人的技术与基于物的技术

为更深入地讨论技术的实践意义,有必要对广义和狭义的技术做进一步界定。广义的技术属于工程科学范畴下的工程技术,而狭义的技术是指职业科学概念下的职业性技术(赵志群),即通常所指的涵盖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工具装备的技术,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设备、技术资料和技术人才的技术(参见http://www.baidu.com)。正如德国工程师协会对技术的三种定义:一是应用导向的、人工的、客体的构成物(人工物,物质系统)的集合;二是人类行动与产生物质系统的装置的集合;三是应用物质系统的人类行动的集合。

显然,上述诠释清晰地表明,从技术存在方式的角度,即技术载体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物”或物化的技术和“人”或人化的技术,亦可称为物化技术和身体技术(吴国盛)。

基于“物”的技术,可视作“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狄德罗)。技术的来源是人类的操作经验和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并非只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且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知识的积累被逐渐对象化为一个客体———首先表现为机器(参见http://www.baidu.com)。因此,关于“物化”的技术,指的是可以脱离人的技术,即所谓实体性技术———以技术工具和技术装置方式存在的技术,以及规范性技术———以技术文本(信息)和技术程序(工艺)等形式存在的技术(丁云龙)。

基于“人”的技术,可视为“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孙福万)。技术的本源是人类内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方式,即驻留在工匠的头脑之中(参见http://www.baidu.com)。因此,关于“人化”的技术,指的是无法脱离人的技术,即所谓过程性技术(丁云龙)———以人的经验和策略等形式存在的技术,包括身体技巧、语言技术、医疗技术、社会技术(吴国盛)。

在这里,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技术使物从掩蔽带入无蔽,其本质就是“操作”。因此,人与物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操作的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和关照的关系(海德格尔)。这就意味着,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技术与人类相伴而生,而可供“操作”者,就是人制造出来的各种工具、器具或者用具;人通过这些工具、器具或者用具,和世界发生“切身”的直接联系,进而利用、改造或者“操作”这个世界(孙福万),也“操作”———“预置”了自己(吴国盛)。

二、关于技能的再认识

与技能相关的英、法、德文词,有Skill(英)、Fertigkeit(德),常见的解释有技能、技巧以及熟练等意。德语对技能的释义为:“一种学会的或获得的行为成分。

由此,技能的概念与被视为实现技能的前提条件的能力这一概念不同”(《德国百科词典》)。我国将技能定义为“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或“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的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心理学大词典》),以及“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教育大词典》)。还有学者指出,“人们运用技术的能力就是技能,即人们直接使用

工具‘操作’对象时所达到的某种熟练性、能力或灵巧度”(孙福万)。可见,这些定义“把技能界定在行动的领域,揭示了技能的本质特征”(张振元)。

1.技能分类的老传统

根据传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认识论,常以智力活动与肢体活动的差异作为标准,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所谓动作技能,是“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的熟练而精确的身体运动能力”(《教育大辞典》)。它被细分为:精细运动和大运动、封闭运动和开放运动、连续运动和离散运动的技能。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的活动方式,其形成包括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阶段。动作技能既存在于要求使用某种装置的任务中,如绘画、打字、打球、骑车、驾驶飞机、操作机床等,也存在不要求使用装置的活动中,如练拳、竞走、游泳、唱歌、舞蹈等。

所谓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皮连生),或者指“在头脑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技能(李小平、刘穿石)。它也被细分为: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具象、归纳和演绎等技能。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心智技能的形成有加里培林的动作定向、物质与物质化、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内部言语动作的五阶段论;安德森的认知、联结、自动化的三阶段论以及冯忠良的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阶段论。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技能”(潘菽),亦即进行心智操作的技能,如运算、阅读、作文、创意等。

然而,这种分类,重视技能差异,操作上却“把技能扩展到了认识的领域,与知识纠缠在一起,模糊了技能的本质特征”(张振元)。但这确是为科学所证实的分类。

2.技能分类的新思考

根据现代的劳动分工和人力资源的存在论,如以技能社会通用性的强弱作为分类标准,可将技能分为普通技能和特殊技能(张振元)。考虑到劳动分工的职业专门性,拟可界定为普通专门技能和特殊专门技能。

所谓普通专门技能,是在专门的职业领域,“以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操作技能,它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进化的过程中‘制造和使用工具’、从动物中分离出来所依赖的、最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根本性技能”(张振元)。从复杂程度上,它又可细分为:基于经验的一般技能,如以“怎样做”为主的操作、服务等方面的技能;基于策略的高级技能,如以“怎样做更好”的维修、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所谓特殊专门技能,是在特殊的职业领域,在普通专门技能之外的“其他超常规技能,这些技能既需要一定的禀赋,也需要特殊的后天训练”(张振元)。从躯体功能上,它还可细分为:身体完成超常规动作的技能的身体技能,如体育竞技技能、杂技表演技能等;器官完成超常规的技能的器官技能,如歌唱技能、绘画技能等(张振元)。

显见,这种分类,突显动作技能,内涵上强调技能独特的本质,彰显技能的行动属性,也清晰地指出技能所具有的“操作”特征。但这还只是为实践所昭示的分类。

三、关于技术与技能关系的再认识

从对技术的再认识到对技能的再认识,其思路历程也映射着对技术与技能关系的再认识。然而关于技术与技能的纷纭众说,需要也迫使我们把探究的视阈聚焦于职业教育,也许会得到如下的启迪和思考:

第一,职业教育中,技术与技能的不可分性。这是因为:其一,基于Technik的技术是形而下的,而基于Technologie的技术是行而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定位表明其面对的技术,应是形而下的“关于产品、装置和工艺的创造性的工作”的基于Technik的技术;其二,基于物的技术是形而下的,而基于人的技术是行而上的,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表明其指向的技术,应是形而上的“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基于人的技术。由此,在形而下的基于Technik的技术的框架内,用形而上的基于人的技术去“操作”形而下的基于物的技术,这正是技能的应有之义———基于人的“应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因此,技术与技能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职业教育中,技术教育与技能教育的非叠加性。这是因为,其一,旨在以掌握知识含量逐步增加的基于人工物的“物质系统集合”的技术教育,尽管需要更多的心智技能去理解,但仍要靠其外化为动作技能来创造价值———离不开技能教育;其二,旨在以掌握复杂程度逐渐增加的基于操作性的“人类行动集合”的技能教育,尽管需要更好的动作技能,但还要靠内化为心智技能来提升能力———离不开技术教育。由此,技术物化的人工物系统的掌控与技术外化的人类行动系统的习得都表明,职业教育不等于技术教育,也不等于技能教育,还不等于技术教育与技能教育的代数加,而是技术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积分和。因此,技术教育与技能教育是集成整合的。

第三,职业教育中,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泛层次性。这是因为,其一,劳心与劳力不是划分人才层次的依据。如果说,技术型人才其职业“劳动组成的主要部分是智力活动”,而技能型人才其职业“劳动组成的主要部分是动作技能”(吕鑫祥)的话,不能认定在社会层次上技术型人才高于技能型人才。其二,技术与技能不是划分教育层次的依据。如果说,技术型人才“需要较多的技术理论和智力技能”,而技能型人才“在操作技能上更熟练和更有经验”(曲振涛)的话,不能断定在教育层次上技术型人才高于技能型人才。由此,倘若技术型人才可有本科、硕士,而技能型人才只有中职、专科,那就意味着技能教育的终结性和技术教育的非终结性。而世界教育的现状表明,技术职业领域里的“技师”、非技术职业领域里的“大师”(如艺术类),与硕士、博士学位等同的制度,比比皆是。在这个意义上,高技能人才可以是技术型人才,是一个williamhill教育加williamhill后教育的过程。因此,技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是不可替代的。

这些思辨还不是答案。“技术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力量,技能则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主观能力”(孙福万),或许答案就在这一解读之中。然而,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依然缺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