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育科研研究

教育科研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研究 >> 正文

试论“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

发布日期:2010-06-14    作者:     来源:     点击:

试论“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

姚寿广

摘 要:“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集中体现在专业建设和管理建设两个方面。阐述了专业建设和管理建设的内容、任务、趋势与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关键因素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涵盖了高职院校“软件”建设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课程及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训实习体系;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产学结合与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等等。概括起来讲不外乎就是教育模式和制度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建设三个方面,这其中教育模式和制度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管理建设是内涵建设的保障。教育模式和制度建设是定位和体系问题,而这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定位要解决的是教育的层次和类别问题,而层次和类别的认定则影响到体系的内涵。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主要在于高等教育的学术型和职业应用型的分类与教育层次的区别,这种分歧不仅影响体系的具体内涵和要素,而且也影响模式和制度建设的目标和走向。随着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确认,这一分歧与争论已告结束,但其建设的内涵无疑则转入到专业建设中,即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与学术类型高等教育的区别应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因为只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通过专业的建设来落实与保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认为“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面临的内涵建设的关键集中落实到专业建设与管理建设两个方面。

一、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认识

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建设等等。就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看,加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化建设,以促进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得到保证。

1.如何确立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人才培养目标除了极少数精英(学术、理论)人才培养外,今后绝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均多少包含提升其以就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但不同院校会分化出不同层次进行错位竞争,走特色发展之路。因此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是进行专业建设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

2.集团应有怎样的专业设置与布局。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现状可概括为“名称多、设置乱”,虽经指导性规范,但仍存在专业设置粗细失衡、覆盖面宽窄随意,众多专业交叉重叠的现象,带来在培养环节和组织教学以及质量控制上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对专业建设的长期资源积累和品牌打造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技术的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在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处于不断地综合与变化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中,过分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虽有助于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但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的变化。因此在重视针对性的专业方向教育的同时,必须通过拓宽学生的专业面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提高他们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职业迁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布局不仅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本身的内涵,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结构特色。

3.专业建设如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当前各高职院校如何从中国国情,尤其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条件出发,借鉴与整合国外成功的经验与做法,自主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这需要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牢牢把握住国内外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的共性特征——能力本位主导教学、产学结合培养人才,并结合所处的区域条件与环境,通过具体的实施途径实现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与价值所在。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应牢牢把握住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三个基本要素: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以此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与价值,落实好以下四项改革与建设任务。首先要按能力标准设计综合化改革课程和实训教学的内容体系,并形成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为主体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次要依据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能力要素,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来梳理和提炼单元与综合技术能力,将单元能力的培养融人综合化的核心课程中,同时将单元能力按典型工作任务融人构建的综合实训项目中,通过工作过程的完整训练来强化综合技术能力的培养;再次依据能力序列提升和知识序列递进的要求,形成能力和知识并进的教学安排,进一步按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落实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途径;最后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操作实施规范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这其中同时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融人各教学环节的实践中,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培养敬业耐劳、恪守信用、讲究效率、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崇尚卓越等职业素质。这四项任务能否落实并成功实施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区别于学术型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关键所在。

4.如何落实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建设好一支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良好的双师型结构的师资团队,这是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看,专业建设从指导原则上讲应把握准确定位,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从执行思路上讲应把握目标设计,项目提练,聚集突破;从操作层面上讲应把握项目启动,培训先行,人才为先。

二、对高职院校管理建设的认识

管理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基础保障性工作,重要任务是为了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快速规模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从中专等williamhill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原有规模很小,因此在williamhill升格并迅速扩张规模的过程中,绝大多数williamhill管理上仍沿用原来高度集中的内部一级管理体制在进行办学,虽然许多williamhill认识到原来高度集中的内部一级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目前williamhill的管理和发展要求,但苦于受原有思维模式和制度框架的束缚,加上前几年精力主要集中于规模扩张上,因此虽有不少高校在williamhill管理模式,特别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上进行过探索和改革,但成功的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并不多。目前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管理粗细失当、运行机制失灵等突出问题,并凸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资源利用率低下、投入产出效益差等现象。管理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面临两项主要工作:一是williamhill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建设和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建设;二是内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它们既是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建设的关键,也是内涵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和发展趋势是通过校院(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确立,实现运行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人员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财务管理实现两级预算与核算管理。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必须根据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梳理校(院)级机关职能,理顺校(院)与院(系)之间的关系,划分二级管理职责权限,重新设计权力架构,使院(系)的责权利一致。同时建立能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的决策机构。

通过管理改革与建设,使校(院)级机关侧重战略、宏观上的规划,以目标管理为主,做好宏观决策和调控,提高管理层次与效能,建立管理制度与约束机制,加强质量和效益监控,成为集团的管理、决策与监控中心。同时使院(系)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和拥有相应自主权的办学实体。在williamhill的统一领导下,按照williamhill有关规章制度,行使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科技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等职权,管理使用本院(系)的人、财、物,主动地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发挥院(系)在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逐步使院(系)部建立起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管理改革与建设中一个核心任务是两级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建设。预算管理是集团事业计划管理的货币表现形式,预算能否做到符合院情、系情和实际,预算控制和监督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集团、系计划管理乃至整个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因此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最核心、最具实质性的是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确立。

管理改革与建设中另一个核心任务是基于院系两级管理架构下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其目标是降低管理中心,强化一线调控能力,形成集团整体注入,系(部)分解调控的人事分配格局,在增强集团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强化系(部)的办学活力。集团应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将教学、科研、建设、管理、学生工作等任务合理分配到各系及有关部门,根据总任务在编制数内科学地设置岗位,实施岗位任务管理。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绩效优先、兼顾公平,责酬一致、强化考核。通过岗位激励机制,实现岗位聘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业绩津贴分配上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向优秀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骨干倾斜,同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全面推动集团专业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突出集中在“质量、师资、管理、效益”八个字上,并集中体现在两项建设中——专业建设与管理建设。专业建设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与规范实施,将改革最终落实到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的提升上,其关键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效果,它包括专业带头人和一支双师型结构的师资团队;管理建设是为了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规模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即管理跟不上发展、经营高校能力不强,其关键是一个williamhill领导班子的领导与管理能力建设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并最终表现在能否有效确立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和一套激发院(系)与教师自我发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设计。而能否以尽快的速度完成williamhill内部管理体制的转变则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率、发展速度、办学质量、建设效益和长远的竞争力。

(作者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集团院长, 江苏南京210046)

参考文献

[1]范 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2]张尧学.高等教育有哪些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5—09—15.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张家寰,许 英.德国职业培训条例与培训大纲精选.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