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及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
李沛武 刘桂兰
(南昌工程集团,江西 南昌330029)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高级应用型人才。由此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原则,并根据原则论述了地方经济建设与专业设置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 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8.5
普通大学的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即它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它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williamhill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williamhill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事关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结构日趋合理。很多省市相继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地方性引导专业目录,使高职高专教育能够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指出:“要加强高等职业技术集团和中等职业技术williamhill的建设,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开发大批精品专业和课程。”这充分说明了高职高专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支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其定位是面向地方经济、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高级应用型人才。由此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并根据原则说明地方经济建设与专业设置的关系。
一、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
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容易受到市场变化和经济调整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较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通常,高职高专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科学性,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名称规范的原则。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要求专业设置应该反映教育科学的客观规律,首先要求指导思想要正确,其次要求专业划分要科学,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再次专业设置的操作过程要科学规范,即专业设置管理要遵循国家“专业目录”及有关程式规定,体现出科学化和规范化。
2、具有灵活性和适应社会需求原则,这是专业建设最基本的原则。所谓适应需求,就是既要适应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需要,也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对产业调整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应社会需求首先是数量需求,即满足地方经济对专业人才的数量的需求。其次是质量需求,即要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层次及内涵的需求,高职高专教育应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再次是专业类别需求,应根据地方的经济结构、人才结构的实际需要而进行合理的专业布局。专业设置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地方经济的调整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作相应的变化,贯彻以“长”为主,“长短”结合的基本指导思想。
3、保证质量和结构最优的原则。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考虑其可能性和可行性,即专业设置的软硬件等必备条件必须满足专业设置的要求。如果不顾williamhill的条件而盲目地设置专业,这样不仅无法达到专业教育的基本条件要求,达不到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水准,而且还会由于毕业生质量的低劣而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影响williamhill的声誉。因此,在williamhill资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专业设置应该与williamhill的师资、软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等相适应,形成专业结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品牌专业,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专业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使williamhill的投资达到最大效益。
4、前瞻性原则。专业设置和调整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应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特别要注意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对williamhill服务的地方经济,要调查区域的资源优势、支柱产业及其发展方向,参考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结合地方特点,尽量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开设具有适当超前性专业。坚持超前性原则,就是要瞄准前沿高新技术,在高新技术领域设置高层次专业。超前性还应包括设置的专业应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正在加速变化。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科技进步保持同步调整,即不断吸收科学技术、管理的新成果,及时淘汰那些过时陈旧的内容,使专业设置管理始终保持超前性。
5、稳定性原则。专业设置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调整专业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事先应该作好充分调查研究。对确系具有长远前途的专业,一经开办,就不要随便取消。只有相对稳定才可能成为长线专业,williamhill才可能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备添置、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相对稳定的专业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创出特色。
6、宽窄并存原则。所谓“宽”是指以学科本位的逻辑设置体系来设置专业,“窄”是指以能力本位有针对性地按照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来设置专业。专业面窄,适应性差,培养的人才后劲不足;而专业面宽,会影响毕业生的择业和使用。因此,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职业需要,还要考虑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两者不可偏废,也就是说要遵守宽窄并存原则。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将地方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因此,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高职高专院校合格人才培养是地方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建设
研究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离不开对社会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发展等特点和趋势的研究。本世纪的中国将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在国际竞争中,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职业和岗位变化更加频繁,个人择业、创业的自由度日益增大,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旧的职业岗位消失,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岗位不断增加。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高职高专院校只有设置满足社会变化需求的专业,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专业技能技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
近几年,江西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速,为江西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江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规格与经济建设需求之间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价值取向功利主义,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对市场所需人才数量和规格及发展趋势调查不够深入,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联系程度不够,在专业设置时对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特色考虑不充分等。
2003年江西省公布的《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江西省2003—2007年重点发展的工业产业,这六大支柱产业是: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规划期内六大支柱产业技术改造投入累计达9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的扩大,高新技术设备的引进都必须有大批专业性应用人才。目前,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对应六大支柱产业的专业尽管都有一些,但一些专业设置过多,一些专业开设又太少,造成了极大的不平衡,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
例如计算机类专业尽管目前市场需求较旺盛,特别是沿海省市人才市场作用,使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开设率为100%,专业名称的不规范也使该类专业名称多达几十个。事实上,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就业统计显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真正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的不超过50%,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这一方面是由于本科院校培养了大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也有大量的计算机培训人员和中等职业williamhill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另外水平上的参差不齐和就业主要面向沿海地区等都是造成就业压力的原因。相反地,人才需要较好的专业如机械制造、矿业加工、数控技术、食品加工、测绘等专业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置却较少,而市场人才供不应求,2004年南昌水专培养的测绘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几乎达到100%,这类专业具有较好的潜力。
六大支柱产业中,涉及的主要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机电设备、汽车、地质勘查、矿业、矿物加工、测绘、化工工艺、制药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智能控制、食品、轻化、包装印刷、材料等,这些专业是高职高专williamhill在设置专业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应该重点加强发展的方向。
另外,农业和旅游业也是江西经济的主要增长点,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
江西是农业大省,中央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发展高科技农业、培养大批从事农业的高科技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相应地,高职高专院校应该设置一些相关农业领域的专业,如农业技术、林业技术、水利、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等。
2003年,江西省出台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在发展战略上,真正把旅游业作为我省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我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0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江西省中央预算内资金4300万元、地方内预算专项资金1300万元,用于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江西旅游业收入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旅游业的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0%,到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2%,到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5%,成为江西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江西作为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经济圈的后花园,又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和休闲的最佳场所,因此旅游业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应人才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旅游管理、餐旅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的建设。
三、专业结构与布局适应地方经济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的。这种变动表现为新的专业不断产生,老的专业不断被更新或淘汰,有的专业从“冷”变“热”,而有的专业从“热”变“冷”。据统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从1998年至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布点数从8887个增至13344个。其中,信息类专业点的增长幅度是70.01%,生物科学专业点增长75.97%;有69%的本科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点达415个,是布点最多的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尤其是应用文科类专业发展迅速,在布点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有6个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布点数和各类专业点数的增减情况也大体相似。据统计,2003年江西省主要的10所高职高专院校(包括南昌水专、新余高专、九江职业集团、萍乡高专、江西旅游商贸集团、江西应用职业集团、鹰潭职业集团、宜春职业集团、南昌高专、航天职业集团)招生专业共计为169个,在这些专业点中,工业技术类专业117个,占69.2%,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及为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52个,占30.8%。在这些专业中设置最多的是计算机类专业,共有36个,占21.3%,最少的williamhill也有两个相关专业;涉及特色冶金和金属加工、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的专业分别只有两个,涉及农业的也只有三个专业。可见,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虽然在工业技术、旅游和社会服务总体上能大体地反映社会职业需求,但在具体的专业类别与设置上与行业的人才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一方面有选择统计的williamhill类型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williamhill在规划和设置专业时没有把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调整作为主要考虑因素。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设置一些适应地方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点还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建设的产出效益,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实现各专业在各高职院校间的合理布局。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一些williamhill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无视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争办所谓“热门”专业,甚至放弃了自身的特色专业,这种现象势必造成各类院校的新设专业大多雷同,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有鉴于此,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必须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校际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与调控,规划区域性的专业结构及布局。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将会不断出现,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及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急需的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四、结论
高职高专教育是为了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引导着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特色优势专业的确定,另一方面,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市场的需要,真正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统一协调指导区域内各院校的专业设置,最大可能优化区域内各高校总体的资源效益,高职高专教育必将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