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官网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教务处首页 >> 语言文字 >> 正文

当今三大语言话题

发布日期:2010-05-05    作者:     来源:     点击:

当今三大语言话题

——在2008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

语言问题、语言资源和语言权利,是人类当今谈论的三大“语言话题”。了解这三大话题,对于科学制定语言规划、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意义重大。联合国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我们就更应该了解人类当今谈论最多的语言话题。下面,我分别阐述这三大“语言话题”,最后就语言功能规划问题再谈点看法。

一、语言问题

语言问题包括:1、语言沟通;2、语言压力;3、语言濒危。为解决语言问题,中国近百年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在新时代还有许多语言问题亟待解决。

(一)语言沟通

语言有很多职能,其最重要的职能无疑是充当交际工具。同时,语言还是思维工具、文化的载体以及民族的象征。民族、国家统一市场的形成,必须实现民族和国家的语言统一。而国际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必然要求国际范围内的快捷沟通。但是,方言的分歧、语言的众多却严重妨碍人类的交际。

1、确定并推广汉民族共同语

中国人一百多年来为语言沟通做了许多事情,主要是确定并推广汉民族共同语。为确定、推广汉民族共同语,主要做了三项语文工作:(1)大力推广普通话;(2)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和规范;(3)制定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今天,计算机网络为人类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受虚拟世界的影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是西方人发明的,使用西方语言特别是英语最为方便,但也造成了对英语之外的语言在技术上和事实上的歧视,并使多数语言边缘化。新世纪语言文字的重大工作之一,就是加快语言文字信息化的步伐,抢占虚拟空间。

本世纪中国实行的第一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部法律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地位的提高,汉语也成为世界其他民族争相学习的语言。特别是2005年召开了世界汉语大会,汉语的世界传播比任何时候都加快了。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世界人民学习汉语的需求。有位新加坡学者告诉我,说向世界传播汉语不仅仅是中国的事情,它牵涉到的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利益,甚至还说这也牵涉到新加坡的核心利益,他们愿意与中国同行一起向世界传播汉语。

2、加强外语教育

语言沟通的另一个渠道就是外语教育。中国外语教育的历史很长,也许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但现代意义上的外语教育是从清末开始的。中国是时间上外语教育的第一大国,但是外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技术问题,也涉及到文化主权。谁都不能否认,中国人没有外语不行,从任何意义上说中国人都应该学习外语,都应该学好外语。这是因为:(1)中国人如果不懂外语,就会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很多机会;(2)在中国召开的世界范围的会议越来越多,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提供外语服务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且,由于中国经济腾飞,全世界也开始把目光聚焦中国,希望在中国寻求发展,在中国寻觅工作。中国还会出现外国人社区,如北京、上海、山东已经形成了韩国人社区。这些社区需要提供医疗卫生、教育、邮政通讯、安全警卫等多种服务,这些服务都牵涉到外语服务问题。外语的语言服务问题已经提到了社会管理日程上。(3)中国人还要到世界上去学习和工作,外语成为做“世界公民”的素质。当前,很多城市在幼儿园和小学就开始学习外语,但是,中国没有学习外语的合适环境,也没有那么多称职的外语老师。很多williamhill提倡用外语讲专业课,结果是外语没学好,专业课也没学好。

“单一外语倾向”是个大问题。人们一提外语仿佛就是英语。世界很多国家的语言我们并不懂。过去学外语,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而今天看来这样的外语学习目的性太单一。当前必须加强其他语种的国家规划,加强学习和研究,向国内介绍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对国家的语言资源库的贡献。美国人过去外语教育很差,现在这种局面正在政府指导下迅速改变。“单一外语倾向”也不符合我国未来发展的外语战略。虽然这种现象在逐渐改观,但是力度太小,规划不够得力。

(二)语言压力

语言压力,首先表现在语言翻译和语言推广需要巨大的成本,语言教育和语言学习也需要巨大的成本。双语学习或三语学习等“语言教育”,花去了社会和个人的大量资财,造成了社会和个人极重的时间、精神及其经济负担。

同时,语言统一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形成对社会的压力。当前我国主要应处理好语言的三大关系:1、母语与外语的关系。很多人不满意在升学、就业、晋级等方面对外语的优惠政策,对母语的命运深感担忧;同时整个社会对母语的重要性不够关注。2、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前几年,在南方方言区的“两会”上,都有代表关注方言问题,有些地方还提出“保护方言”的口号。3、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语言众多,最新的研究认为,我国的民族语言大约有120余种(其中有些语言的身份还需要鉴定)。民族平等也表现在民族语言上的平等。这些关系处理不好,社会语言生活就不可能和谐,甚至带来社会冲突和文化冲突。前苏联的解体、巴基斯坦的分裂、加拿大两大语言社区的矛盾、比利时的政治危机等等,无不掺杂着语言问题在内。

(三)语言濒危

目前世界上有5000至6000种语言(也有人认为,人类的口头语言就约有7000种),其中96%的语言,其使用者仅占世界人口的4%,这96%的语言专家估计在本世纪都有消亡的可能性。据研究,语言衰落、濒危的主要原因是:1、使用语言的群体的死亡;2、语言生态环境的变化,如满语、回族语言的衰亡;3、民族征服;4、因某种原因自动放弃。这些研究很有道理,但是今天还应看到,信息化已经成为语言消亡的重要因素了。数字化带来了语言的极度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加快了语言消亡的速度,扩大了语言消亡的数量。很多不能上网的语言和文字就有消亡的可能。当前,我国的语言资源也在流失。语言或方言衰微的重要原因,首先是人们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次是强势语言的作用。纵观世界,最强的语言是英语,它的不断强大扩张,加速了很多语言消亡的速度。

很多人意识不到语言多样性的价值。我们关注人类生存世界的多样性比关注人类自身的多样性更早更多。现在,在保护濒危物种、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不少人觉悟了,但对于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的语言方面,却没有多少人去关注。语言濒危与文化问题密切相关。语言消亡将意味着:人类将失去不可复得的语言样品,将失去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将失去一些历史记忆。

二、语言资源

语言既是影响社会交际、人类和睦的“问题”,又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乃至经济资源。过去我们多把语言看成问题,主要工作也是解决语言问题。而现在必需更加关注语言作为资源的属性。如果把语言看作问题,看作影响交际和人类和睦的问题,便会致力于语言统一,而对许多语言的消亡并不关心;如果把语言看作资源,看作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乃至经济资源,人们便会着力保护和开发这种资源,维护语言的多样性,努力抢救濒危语言。

(一)语言是语言的资源

语言首先是语言的资源。1、了解语言的特点。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样品,具有其他语言无法代替的语言学上的认识价值。比如:汉语的平上去入的声调系统及其变调特点,世间少见;哈萨克语有关马的毛色的词语有350多个,形容骏马的词语100多个,有关马的其它特征的词语600多个,非马背上的民族,实难有这样的语言奇观。

2、了解语言的历史,语言的共时状态包含着语言的历史。如原始汉语分化出了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官话方言等等。再如汉语的调类,北方少,南方多。北方民族是阿尔泰语系的民族,没有声调;南方民族语言多是有声调的,而且调类较多。汉族同这些民族接触融合,汉语同这些民族语言接触融合,就形成了汉语方言调类的现状。

(3)语言(和方言)接触为语言发展注入新活力。例如,现代汉语的发展,就词汇和语法而言,受到了英语、日语、俄语等语言的较大影响。近些年来,普通话词汇受到了粤方言、吴方言和北京方言的影响。当代汉语的礼貌表达,受到外语的很大影响。语言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语言成分的借用,历史元素的承撷,是语言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不同语言样品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再现语言的历史,探索语言接触的各种情况。

(二)语言是文化的资源

民族的语言与文字表现着民族智慧,同时还常常成为民族的图腾般的象征。而且,80%的文化是通过口语和文字传留下来的。世界上没有文字的民族多于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文化主要通过口语流传下来。如我国的鄂伦春族、羌族、东乡族、保安族等。中国首批公布的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传说、故事、号子、歌谣、戏曲等等,都无不牵涉到语言文字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现在所谓的科学,并没有把各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提炼出来,融合进去。比如中国的中医中药、藏医藏药、蒙医蒙药、苗医苗药等,都还没有进入世界的医学科学体系,有些国家甚至还把它们看作巫术!连我们自己也还争论它们是不是科学?语言包含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基因,其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重要。如果一个语言消亡了,它里面包含的文化样式我们就永远找不到了。

(三)语言是经济资源

更不可忽视的是,当今时代,一些新的语言职业和语言产业逐渐形成,语言已经进入到经济和高新科技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比如英语教育产业、语言翻译产业、文字速录师职业、计算机字库提供商、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软件产业等。中国患语言疾病的人数也很多,如聋哑、口吃、兔唇、假喉、失语症、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等,应当建立“语言治疗师”这一新职业。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语言作为经济资源的性质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其经济意义越来越显著。

(四)中国语言普查

语言作为资源需要保护,需要开发。对于语言资源这一概念,社会认识总体上不到位,缺乏基本的政策保障,特别是电子语言资源的开发与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学术研究相当薄弱。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教授近两年来力倡开展中国语言普查活动,百岁老人、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也在不断呼吁。开展中国语言普查,就是要了解中国语言的国情,要记录和保存国家的语言资源,开发国家的语言资源,并起到抢救、保存中国口头文化的作用。国家语委去年开始论证,今年开始做语言普查试点工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有过两次大的语言调查。第一次是根据国务院指示,1956年开展的汉语、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当时主要调查的是语言结构,主要目的是方言区、少数民族地区学习普通话,并且为民族创制文字。当时组成七个调查队,调查了1849个县的汉语方言。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民族语言的认识,对于中国方言的认识,基本上是这次调查奠定的基础。第二次是1999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开展了中国语言文字实用情况调查,当时主要关心的是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这次调查涉及到全国1063个县(市、区),调查对象47万人。除了这些调查外,我国很多学者和一些部门不断开展现实语言的调查和研究,对中国语言资源的研究和保护起了很大作用。

本次语言普查应兼取上两次之长,弄清中国语言及其方言的种类、分布区域、运用人群、及其使用变化状况等,建立起可永久保存的中国语言多媒体语料库及相关数据库,绘制细致的可传至后代的多媒体语言地图。

语言普查是一项工程浩繁、利在当代而惠及千秋的事业,应由国家立项、调动全国的语言学力量、社会各界积极支持配合,这是不言而喻、毋需论证的。就普查工作而言,首先要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整合。这些成果,包括各种语言和方言的调查报告、辞书和语言地图、记录的音档,也包括地方志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这些成果的收集梳理和整合集成,为新的语言普查提供工作基础。当然,这本身就是一项浩瀚的可以写入史册的文化工程。

其次,在语言普查、成果整理的一系列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语言处理手段和各种信息技术与设备。如用于语言普查的录音、转写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卫星定位(GPS)技术,用于语料存储和检索的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用于语料分析、标注的软件技术,以及录音笔、计算机、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器等多种硬件设备。

第三,要重视数据的保存、开发与共享。普查数据(特别是语言、方言的实态语料数据)要多备份、异介质、异地方安全保存,重视对这些资源的行政开发和学术开发,为国家的各行各业和学术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网站、开放实验室、语言博物馆等方式,实现数据共享,最大限度地让这些数据造福国家、人类与学界。

第四,重视人员培训。语言普查的专业性很强,也很辛苦,需要对普查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普查使用统一的方式、技术和工作规范。培训的专业内容主要包括听音训练,用国际音标记音,语言调查字表和词表的使用,计算机辅助田野调查技术,语言数据的建库技术等等。中国语言普查工程浩大,需要分成几期去做。第一期工程,主要是收集语料,培训队伍等。

人类文化有三种载体形态:1、由实物承载的,如建筑、雕塑、绘画、服饰、出土文物等等;2、由文献记载的;3、由口语涵载的。第一类文化需要语言来阐释,后两类文化都是由语言(包括文字)负载的。由此来看,离开语言来谈文化的多样性,几乎不可能。对文献文化的保存、整理与利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历来受到重视。国务院正组织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这是对实物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的新世纪的国家行动。但是,对于由口语涵载的文化,常被忽视。语言普查如果能够实施,并且重视文化因素的采集,比如用结构访谈和采风的方式采录各地有特色的文化语料,增加语料的文化含量等,其实也就是对中华口头文化的大规模收集,意义宏大而深远。

语言及其方言是国家不可再生的、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通过语言普查建立中华语言的语料库,其实就是建立中华文化的知识库、“基因库”,是语言资源保存与开发的重大而有效的举措。中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保护好中国的语言资源,也是中国对人类的贡献。

三、语言权利

语言权利是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话题,涉及到很多内容,有定论的东西不多。不过母语权利是世界公认的语言权利,包括母语学习权、母语使用权和母语研究权(母语放弃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确定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我国从前年起也开始举办母语日活动。现在有些国际组织,正在提议把外语学习也作为一种语言权利。

语言权利,包括个人的语言权利和群体的语言权利,牵涉到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维护公民的语言权利十分重要。澳大利亚有严重的教训,它从1910年到1970年,对土著实行同化政策,全澳大利亚有10万名土著儿童,被政府从家人身边强行带走,接受白人教育,从而使这些“被偷走的一代”失去了本族的语言与文化。2008年2月12日,澳大利亚第42届议会开幕,新任总理陆克文代表澳大利亚政府和议会向土著人民毫无保留地做出道歉。光道歉是不够的,土著还提出赔偿条件,这是被剥夺了语言权利、文化权利的案件。

语言权利的维护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可以放在两个层面上:立法层面和司法层面。语言权利的界定当然应放在立法层面,而语言权利的维护应多放在司法层面,当前特别应加强司法层面的工作。在司法层面解决语言权利的维护有很多好处:能够使个人的语言权利得到实实在在的维护,而且也避免因个人维权带来群体矛盾,导致社会不安定。前苏联基本是在立法层面解决语言问题的,最后苏联解体是伴随着语言矛盾、语言战争进行的,到现在前苏联地区的语言战争还没有结束。

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新世纪要有新气象。在当前的历史方位进行考察,国家语委的职责也应当有三:

1、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保证国家信息畅通,支持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保障国家在信息领域里的各种权益。这是信息化给语言文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然,信息畅通(包括政令畅通、军令畅通等)需要很多条件来保证,但是语言文字的保证是很重要的,因为人类信息80%是靠语言文字传递的。

2、保证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其他中华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表达思想的权利。当前最重要的是保障中国公民的母语权利,比如在中国领土召开的有中国学者参加的学术会议,国家通用语言应成为会议语言(或会议语言之一);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应当有国家通用文字的标识及说明书;电信查询应首先提供普通话服务;中国的各种便民设施用字,应优先使用国家通用文字。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应依照国家的有关法规执行。

3、帮助全世界愿意学习和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人,方便地学习和使用中国语言文字。国家语委除了在自己的国土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帮助少数民族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信息化,还有帮助愿意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他国公民的义务,这里包括海外华人,也包括非华人。而且中国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汉语汉字,还有藏语文、蒙语文、维吾尔语文等等。中国语言走向世界,不仅仅是汉语汉字走向世界,也是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走向世界。换句话说,中国也应掌握民族语言国际教育的话语权!

上面所说的职责不仅涉及到语言“问题”,而且也涉及到语言资源和语言权利,反映了信息化时代和中国走向世界的情势下语言文字工作的特点。这些职责当然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带有一定理想色彩。

当前,国家语委的基本工作目标是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语言生活和谐,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语言观,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兼顾起来,语言的沟通和保护要兼顾起来。过去我们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语言地位规划和语言本体规划,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好语言的功能规划。语言功能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规划各功能层次的语言作用,换言之,就是规划各种语言现象在各功能层次的价值与作用。从操作层面来看,语言功能规划就是填写好下面这张表格:

语言功能规划表(示意)

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

语言

汉语方言

外国语文

繁体字

国语

官方工作语言

±

教育

±

±

±

大众传媒

±

±

±

±

公共服务

±

±

±

±

公众交际

±

±

±

文化

±

日常交际

±

语言功能规划表的填写,反映的是深入研究的结果。这里只能是示意性质的,是一种学术构想,远不是结论。表中符号的含义是:

“+”表示某语言现象可以在这一功能层次上发挥作用。

“-”表示某语言现象不能在这一功能层次上发挥作用。

“?”表示尚无明确的判定,不清楚某语言现象能否或应不应该在这一功能层次上发挥作用。

“±”有两重含义:1、在这一功能层次上,某些语言现象发挥作用,某些语言现象不发挥作用。例如在大众传媒领域,一些民族语言有出版物、电台和电视台,而一些民族语言因其没有文字而没有出版物,因其使用人口太少而没有这种民族语言的电台、电视频道。2、在这一功能层次上的某些领域发挥作用,某些领域不发生作用。例如汉语方言,在大众传媒这一功能层次,一般不发挥作用,只在方言频道或方言节目中发挥作用。再如繁体字,它在一般的教育领域不发挥作用,但是在特殊的教育领域(如古代汉语、方言学、古代文学等)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就是要在不同层面让不同的语言文字都发挥作用,使各种语言现象能够各安其位,各展其长。

以上讲的很多是个人观点,敬请批评指教。

2008-02-28


友情链接 / Lkink

williamhill官网版权所有湖北省潜江市师范路16号

               电话:0728-6294050

微信图片微信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