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娱乐圈八卦高潮迭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八卦内容之劲爆震撼,近几年来难出其右。
一时之间,四海之内,吃瓜群众的吃瓜底线降至最低点,纷纷表示:只要有张图,说什么都信!
虽然理智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但不知为啥,看着离谱的文字配上图片,谣言也仿佛增加了一丝可信度。
一个八卦配上一张“虽然相关但并不能提供任何证据”的图,这个八卦就立刻从感觉上变得更真实了,心理学家们针对这个现象也做出了几种解释,其中最主要两种理论解释是"虚假证据假说"和“加工流畅性假说”
证据错觉VS加工变快
虚假证据假说认为,虽然照片本身没有提供什么证据信息,但我们的大脑被它忽悠了,产生了一种“这就是证据”的错觉(真实效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多数照片拍摄的都是真实事件,而且照片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事件真实发生的证据。
其次,照片能够提供一些丰富的视觉信息和细节,能让人们有种“眼见为实”的感觉。
不过人脑也没有容易被骗啦!虽然人们可能会将一张“相关但不提供证据”的照片视为暂时性证据,但当照片明显和这句话毫不相干的时候,人们对此的可信度就不会上升。
加工流畅性假说则认为照片会加快人们对话语的加工。当人们感觉一句话加工比较轻松时,会倾向于觉得这句话是正确的。已有研究表明重复、增加韵律感等都能让话变得更可信。
“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就是这种感觉。
在比较句中比较一下
对于非比较句,比如”蚂蚁的牙齿是黑的“,虚假证据假说和加工流畅性假说都认为:如果提供了蚂蚁的照片,这句话就会变得更真实可信。
但如果在一个比较句中,这两个假说就会有不一样的假设。
比如“蚂蚁的牙齿比蜻蜓的牙齿黑”,虚假证据假说认为不管提供蚂蚁还是蜻蜓的照片,都会增加这句话的可信度。
加工流畅性假说则认为:
如果提供一张蚂蚁的照片,会加快人们对“蚂蚁”这一主要对象的加工,使得整个句子加工起来也更快,增加了这句话的可信度;
而如果提供的是蜻蜓的照片,加快对比较对象“蜻蜓”的加工,反而会阻碍了对主要对象以及整体句子的加工,所以这句话的可信度反而会降低(虚假效应)。
真的是有图有真相吗?
另外,因为加工流畅性假说特别强调加工的顺利程度,所以照片主题的可想象性/熟悉程度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在提供主体对象照片时,如果人们本来就很容易想象主体对象(高想象性),那么有没有照片对话语加工的促进作用就不大,真实性效应也就小了;
而在人们很难想象主体对象的情况下(低想象性),提供一张主体对象的照片就会产生极大的真实效应。
在提供比较对象照片的情况下,又是相反的情况:
因为对比较对象的加工会阻碍整体语句的加工,产生虚假效应,所以在比较对象高想象性的情况下,虚假效应反而会更明显。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哈,把主体对象比作现任,比较对象比作前任,把可信度比作感情的话:如果你已经很爱现任了,看不看照片,对现在的感情提升影响不大;而如果刚好现在感情比较平淡,看照片就能提升感情;而但果你看了前任的照片,照片越清晰,就越不利于现在的感情.....
考虑到虚假证据假说和加工流畅性假说对比较句以及照片对象的不同预测,研究者采用了比较句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这些比较句大致是这样的:从今天起xx月后,[商品A]的价格将比[商品B]上涨得更多。同时这些比较句会在6种条件下呈现:3(有主体对象照片、有比较对象照片、无照片)×2(高想象性、低想象性)。然后研究者邀请参与者根据直觉来判断这些话是对还是错。
最后,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低想象性条件下,提供主体对象的照片会相比无照片时增加可信度(真实效应);而在高想象性条件下,提供比较对象的照片则会比无照片时降低可信度(虚假效应)。
这些结果是更符合加工流畅性假说的。
不过研究者也指出该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比较句用的都是商品价格比较,有点死板,希望未来能在更广阔丰富的语境中得到验证。
这个研究给吃瓜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小提示,当我们网上冲浪时看到一个八卦+照片时,可以适当停下来想一想:到底这张照片能不能提供一些证据?自己是否受到了加工流畅性的影响?
理性吃瓜,不让吃瓜变传谣,争做优质八卦搬运工,千万别急匆匆看见本山大叔的照片就扭头和人说:“啊我看到赵本山和卡戴珊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