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里的莫里亚蒂,是世界犯罪组织的首脑,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恶性谋杀事件,获得操控他人的一种满足感。
美剧《权力的游戏》里的瑟曦·兰尼斯特,是阴险的“女魔头”式人物,为了得到权位视生命如草芥,无所不用其极。
当看到这些角色时,你会毛骨悚然吗?
实际上,反社会人格者不仅存在于书籍和影视作品中,还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研究精神病态群体的先驱Robert Hare这样描述反社会人格者:
“人类社会中的掠食者,他们施展魅力,操纵他人,并且无情地在生活中开辟自己的道路,沿途留下破碎的心、崩溃的期望和空空如也的钱包”
“他们完全缺乏良知和共情能力,自私地拿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随心所欲,不会为破坏社会规范和期望而感到丝毫内疚或后悔。”
精神卫生领域专业人士把这种缺乏良知的状况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这是一种极难矫正的人格缺陷。在美国大约有4%的人属于这种情况,在中国发病率会更低些。
如何界定反社会人格障碍呢?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如果成年人至少拥有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并且在15岁之前具有品行障碍(攻击他人或动物、破坏财产、欺诈或盗窃、严重违反规则等)的一些症状,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可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漠视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
1.基因的影响
在一项研究中,Crowe(1974)考察了生母是罪犯且之后被其他家庭收养的新生儿,将他们同那些生母不是罪犯且之后被其他家庭收养的新生儿做了比较。
Crowe发现,生母是罪犯的收养后代长大后在被捕率、犯罪率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病比例上都要高于生母并非罪犯的收养后代。
这说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犯罪行为是受遗传影响的[1]。
2.抚养方式的影响
Patterson等人发现,有些父母在面对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问题的儿童时,常常会采取让步
例如,小明的父母让他自己叠被,而他拒绝了。父母冲他大嚷,他也冲父母大嚷而且开始骂人。情况继续恶化,父母不再和他争执并走开了,最终小明也没有自己去叠被。
小明学会继续争执,绝不让步,而父母学会“胜利”的唯一方法就是收回对孩子的所有要求。这种抚养方式可能维系了儿童的攻击行为[2][3]。
3.社会文化的影响
虽然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年代都有反社会人格者存在,但某些文化里的反社会人格者的确比其他文化里的数量少。
在东亚的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中国),反社会人格者相对稀少。在中国台湾所做的研究发现,该地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发生率很低,范围是0.03%~0.14%,远低于美国的平均值4%。
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的北美文化容易培养反社会行为,而且也倾向于对这类行为进行伪装。
换句话说,在西方国家,操控他人而丝毫不觉得罪恶的行为可能已经普遍存在,其程度可能远远高于中国或其他讲求集体主义的社会。
如何应对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反社会人格者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榨干我们的银行账户、妨碍我们的个人成就,伤害我们的自尊,毁掉我们的太平生活。
因此,了解怎样应对反社会人格者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1.勿受身份蛊惑
我们在辨别反社会人格者时,要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他人身份的蛊惑。无论他们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医生、领袖,还是喜爱动物的人或人道主义者,他们都可能是那个“潜在杀手”。
2.拒绝接触和沟通
我们对付反社会人格者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允许他们进入我们的生活。反社会人格者完全活在社会契约之外,因此与他们建立关系或进行其他的社交往来非常危险。
我们要坚决地把他们赶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生活,并且明白这么做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感情。
3.切忌隐瞒
“求求你了,千万不要说出去”。
这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惯用伎俩,说这话的人通常会痛哭流涕或咬牙切齿。可惜的是,我们经常被这种带有欺骗色彩的伎俩所迷惑,尤其是人际敏感性高、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更可能被反社会人格者所蒙蔽。
但不要被这些话迷惑,我们应该提醒其他人,而不是替反社会人格者保密。
记住,也不要理会反社会人格者所讲的“你跟我一样”,因为我们跟他们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