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
回想一下,当我们在双十一或者双十二买东西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买到一些原本自己可能根本用不到的东西,仅仅只是想凑够包邮而已。
之后可能又为了满120满减的活动,又把购物车加到了120元的产品。
以及当你有了第一支自己的口红的时候,就会幻想着想要集齐全套口红。
当你有了一双球鞋的时候,就会想着集齐全套系列球鞋。
也其中就是鸟笼效应在作怪,也被称为配套效应。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
它指的是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在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会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认为结婚就是应该有套房,认为鸟笼就是用来关鸟的,认为有了优惠卷,不用掉就会很亏~
为了避免不小心陷入到这种效应,我们应该勇于跳出固有思维,这样,也许我们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新天地了。
当然,虽说鸟笼效应容易让我们陷入固有思维,但如果利用好它,也可以极大的帮助我们改善自己的生活。
比如有个案例是这样的:如何让男朋友或者老公主动的开始做饭?
只需要多夸奖就可以了,在对方做好菜时,不要急着否定或者调侃他做的不好吃。不然你的目的就可能要断掉了,善于去夸奖,那么每当对方收到正面反馈时,会极大的增加他对于做饭这件事的信心,也更能主动地在厨房大展身手了,久而久之,他对于“下厨房”这件事会具有满足感,也就会不断主动改进厨艺,想让你吃到更好吃的菜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鸟笼效应的成果,对方被困于你创造给他的“做菜小能手”的鸟笼,因而会自觉的想要学习怎么做出更好吃的菜。
我们也可以从中运用好这个效果,给自己的未来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角色,那这就相当于给自己定了一个未来模样的“鸟笼”让自己可以不断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和学习!
从众效应
还记得上学时候被班主任支配的恐惧吗,每逢偷偷讲话或者吃零食的时候,教室窗外就会出现一双眼睛,死死的盯着你。
这种恐怖,足以让那时心灵幼小的我留下长久的阴影。
因此每当有老师经过的时候,全班同学就会莫名的很有配合,相继停止说话,好躲避老师的那双眼神。
但是偶尔也有错误预判的时候,比如自习课时老师不在时,大家都在相继聊天,不过总有这么一段时间的声音可能是弱于之前的。
这就导致部分人察觉到声音变弱了,发现可能有异样了,于是自己也不说话。随着声音逐渐变弱,等到最后几个声音也相继消失的时候,全场就不可思议的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寂静。
等之后回过神发现无事发生,讲话声也不会突然猛涨回之前。而是直到某位勇士第一个讲话来打破这种局面,之后大部分人才会跟着相继聊天。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旁观者效应
某一天,当你走在街上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孩突然晕倒,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看到了,那么你大概率会去帮忙。但是如果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看到了这个女孩晕倒,那么你很可能会等大家都帮忙后,你才去帮忙。
甚至可能每个人想的都是“这么多人,即使我不帮忙,也总有人会去帮忙”的集体无意识想法,结果现实中就可能陷入无人帮忙的场景。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一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需要担当责任时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对于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责任扩散:如果人们知道有很多人在场,就不会觉得自己的责任有多大,因为有很多人分摊责任。
还有一个影响行为的原因:是人们对举止得体的要求,也就是说,在没有完全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如果只有自己大惊小怪会很没面子。
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我们以为大声呼救一定会有人帮你,但也有可能会造成群体无意识的旁观者效应。
所以我们可以看着人群中的某一个人寻求帮助,告诉他你需要他的帮忙。这样他很可能就会主动的帮你,并且还会带动周边的人一起帮忙。
破窗效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手里有垃圾,但是周围却没有垃圾桶。这时你发现,周围的环境脏乱差,垃圾随处可见,于是你毫不犹豫把手里的饮料瓶子扔在了地上。
而如果身处的道路十分干净,你会忍耐一下继续找垃圾桶,而不是随便扔在地上。
再比如一部你刚买的手机,前几天可能都是轻拿轻放的,小心翼翼,恨不得它每时每刻都完好无损,直到有一天你不小心把它摔了一下~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
对于违反某些事情但有关组织没有相应的严肃处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
不管是家暴,校园暴力,还是生活中的各种可能对你来说越线的行为,一定要表示出自己的态度以防对方越线,不然一旦有了第一次,也就会有下一次。
也希望你不要成为那个后来打破玻璃的人。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