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官网

心理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自助 > 心理百科

不完美的力量

发布日期:2019-10-12    作者:jhart_009     来源:     点击:

“当你告诉我,你在抑郁中挣扎的那一瞬间,我与你连接了。”最近,先后有两位咨询师朋友传递给了我这样的一个信息。

与她们连接的,不是我的“美好”,反而是我的“残缺”。

这在让我错愕的同时,也让我重新思考。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已经不止一个人这样说我。

但完美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束缚,而不是自由。

因为赞誉声中的喜悦很快会过去,

为了获得更完美的完美的压力达不到更完美的完美的恐惧 很快就会随之而来。

就像是无休无止的“强迫性重复”,

在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中,

反而纠缠住了内心。

可是,真的有所谓的完美吗?

国庆期间,和君玲聊了三个晚上,是那种剥去呈现在人前华丽面具的深聊。聊自己,和聊他人。

然后我们发现,

其实大家都一样,名人也罢、凡人也好,都过着悲喜交织的人生,

只是我们习惯了,光鲜给别人看,而痛苦自己咽,

所以会错觉别人都很好,而自己却很糟罢了!

话虽如此,但真的要承认自己其实“不够好”,是比“我很好”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力量的。

因为,这意味着:

我们要接纳自己不如别人

经典的俄狄浦斯情结是这样描述的:

儿子希望将父亲“灭了”,占有母亲,但同时又恐惧父亲将自己“阉了”,而产生阉割焦虑。

从象征层面来说,代际间的竞争与超越,同辈间的杀戮与侵占,自古到今,从未停止。性本能与攻击本能,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残酷历史,迫使我们无休止地赶超。

但俄狄浦斯冲突解决的标志,

是我们从根本上接受了自己存在于世的这个序列,

我们接纳了自己的局限性,

但也确认了自己的存在感。

我们可以仰视在高处的他者,并安住于自己的所在。

我们不再仰赖他人的评价

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说:“我”不成其为我,如果没有一个“你”来指认的话。但如果这个“你”所指认的“我”,只是社会标准下认为“好”的那个“我”,只是在外在的繁华下映衬着的“我”。那么,为了证明“我”的存在感,我们需要不停地攻城掠地,才能让别人“看见”。

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说,

完美者的内心有一个拒绝性的客体,不停地指责与批判;

而从弗洛伊德的结构模型来说,

则是内在有一个严苛的超我。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意味着内在客体关系模式的改变,

需索的客体(表现极致才会赞美)和拒绝的客体(表现不够好就会惩罚)整合进入理想的客体(更多的包容性、接纳的完整性);

反力比多自我(超我,自我攻击的部分)开始慢慢降低,

而力比多自我(本我,潜意识的幻想、愿望、恐惧、智慧等)开始慢慢得以释放,

且二者与核心自我(更健康的部分)之间的楚河汉界开始变得松动,

个体的人格也从割裂开始慢慢走向整合。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接纳自己不完美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为成人的过程,不管“爸爸妈妈”觉得我好不好,我都能接受自己作为一个“我”的存在。

我们回归心性去寻找答案

终究来说,当我们还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外在的评价上,我们就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是这股力量又是如此地强大,强大到经常会以各种伪装的形式让我们深陷其中。因而,起心动念间的自我觉察,就变得不可或缺。

追求完美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于担心自己“不够好”而不被爱的恐惧。

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胸中升起的这股热浪,承受恐惧与焦虑,并不再付诸行动,穿越痛楚,我们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因为此时,

内心直觉性的智慧将会升起,

并将我们带向更远的远方!

上一篇:离开表情包,我就不会聊天了

下一篇: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无条件的爱吗?

友情链接 / Lkink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by williamhill官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微信图片微信图片